诗经战争诗
1、诗经战争诗的思想感情
(1)、《国风·秦风·小戎》先秦:佚名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2)、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3)、岂是花感人,自怜抱孤节。郑巢(送边使)关河度几重,边色上离容。
(4)、所以司马迁对于先“振德”抚民而后诉诸武力消灭蚩尤的轩辕氏仍给以高度的赞扬。至于舞干戚,宣威明德,使敌人不战而屈,如同舜“久喻教而有苗有请服”那样,则更为上策。
(5)、咱们再看看秦国人是怎么做的,《无衣》基本上就是白话文,在《诗经》中谈不上什么文采,当代人无需多少历史知识都能轻松读懂。没衣服、武器破旧?那都不是事,只要有共同目标(同仇、偕作、偕行)就行,整首诗根本就没考虑过生死。
(6)、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7)、——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10)、——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11)、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12)、四匹公马体高长,宽头大耳气势昂。猛烈出击讨玁狁,建立功勋威名扬。
(13)、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此诗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人情之习见,语言之真朴,怀念丈夫之深切,千百年以下感人肺腑。
(14)、击鼓第二段表现出情绪低落“忧心有忡”,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难道害怕就不会死吗?
(15)、《小雅·六月》先秦:佚名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16)、战士们采苦菜在军营四旁,从那片去年刚开垦的新田,转到这块民居田野的中央。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势浩荡,蛟龙龟蛇的战旗高高飘扬。
(17)、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经中的送别诗不少,有哥哥送妹妹远嫁的《燕燕》,有送姑娘出嫁的《鹊巢》,仅这首《渭阳》写的是外甥送舅舅,看得出秦人重亲情,出手也大方,玉佩宝马随便送送的。
(18)、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19)、《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20)、所谓各部族主要的是指西戎、北狄、南蛮、东夷。西戎是居住在西北的一个部族,它原为周族的西北近邻。北狄是居住在今山西北部的一个部族,它又称玁狁,也就是殷代的鬼方或土方、混夷,战国以后的胡或匈奴。
2、诗经战争诗对后世的影响
(1)、《陟岵》和之前写过的《卷耳》(见《桌边话诗经2)》有些类似,整首诗既都是出于诗人的想象,又非常适合编演成多幕剧表演。诗人在想象中听闻亲人的叮咛——“犹来无止”“犹来无弃”“犹来无死”——“赶紧回来吧”“不要忘记我们”“千万不要死啊!”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正是“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2)、一个国家如果有这样的军队,逆袭一切贵族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套用现在流行语就是:不要怂,就是干!
(3)、总而言之,与周王朝在西北部战争中失败多于胜利,经常处于防守的地位不同,“西周对南方,大体上采积极的攻势。南方的战争,周人常是胜利者……”(注:许倬云:《西周史》,201页,三联出版社,19)
(4)、这是在民族生存、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外来威胁时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是对于民族历史命运和前途的关切,是一种心怀天下的崇高的思想感情。具体说来,这种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形势危急的紧迫感:
(5)、朱熹在《集传·小戎》中说:“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国人往而征之(指西戎)……盖以义兴师,而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认为“以义兴师”会得到国人的积极拥护。
(6)、一身事征战,匹马同辛勤。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
(7)、“怎么说你没衣服呢?穿着我的衣服,跟着我去打仗吧!”
(8)、《小雅.采芑》是写方叔率领军队南伐“蛮荆”之武功。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0)、译文: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不知到了啥地方?鸡儿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11)、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李益(塞下曲)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12)、与西北对戎狄的战争相比,在东南对荆楚徐淮的战争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形,这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
(13)、(参考译文)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14)、《小雅·黄鸟》是诗人为苦难人民喊出的悲愤之声,是春秋末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衰退、世风日下之坏乱景象的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缩影。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堪忍受剥削和压榨的愤怒和对世道人心的彻底绝望。
(15)、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在历史、神话传说和其他有关论著中也有所表现。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诗经》战争诗的思想特点的上述深刻认识:
(16)、周武王分封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剩下的十八个国家,其中有三个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别叫卫、邶和墉。据我统计,邶和墉是最早亡国的诸侯,其中的原因如果和秦灭六国结合起来做对比,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真理,而这个真理直到今天仍然有效。
(17)、除了抑郁沉痛的悲剧气氛之外,这三篇诗歌在思想感情上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通篇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
(18)、《无衣》为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的诗歌。因篇幅较短,在备课中我根据学习提示,想到要以《诗经》中的同类型关于战争的篇目《渐渐之石》进行教学设计。以《无衣》为例学习《诗经》中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分析诗歌重章叠句中的“异”,理解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及表达的情感,并让学生利用此方法自主研讨分析《渐渐之石》中主人公的形象及表达的感情。
(19)、译文:清邑军队驻在彭,驷马披甲真威风。两矛装饰重缨络,黄河边上似闲庭。清邑军队驻在消,驷马披甲威又骄。两矛装饰野鸡毛,黄河边上自逍遥。清邑军队驻在轴,驷马披甲任疾跑。左转身子右拔刀,军中好像准备好。
(20)、甚至诗经中那首最琼瑶味的也出自《秦风》——
3、诗经战争诗的特点
(1)、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2)、《采芑》叙写宣王命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共四章:
(3)、《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4)、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5)、《国风》的宝贵在于它很真实,朴质地表达出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6)、你这愚蠢不开化的荆蛮人,胆敢跟我泱泱大国作对头。尊贵的方叔元老英雄人物,老当益壮操劳国事善筹谋。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抓捕审讯万千俘虏竞授首。
(7)、《尚书·大禹谟》:“帝(舜)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8)、汉使多长策,须令远国从。开元宫人(袍中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9)、没有描写战争时常见的宏大叙事和冰冷数字,《采薇》从一个无名小卒的视角,传达了周人对战争的态度:厌战而不怯战。
(10)、清崔述《丰镐考信录》谓《采薇》:“今玩其词,但有伤感之情,绝无慰藉之语。非惟不似盛世之音,亦无一言及天子之命者,正与《史》、《汉》之言相符。”崔述注意到《采薇》等诗“非盛世之音”,即这些诗篇之所以充满悲伤抑郁的情绪,完全有其时代和社会的原因,这是很有见地的。
(11)、喓々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12)、朱熹论《常武》末章云:“卒章反复其辟,以归功于天子。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非独兵威然也。”对于《无衣》,他虽不无微词,但对秦人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精神还是肯定的,他从当时的民族关系、政治形势以及“定都立国之计”出发,肯定秦人是为正义而战。
(13)、如以战争主题来衔接,在选择扩读篇目的过程中选择后边其他时代的战争主题的诗歌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战争主题诗歌表达的情感的整体的一个把握,以及同样战争主题下不同情感的疏理,这样有助于学生面对战争主题诗歌时能够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而如果选择重章叠句的共同点来进行衔接,在分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析字词变化上要更加的详细,讲得更加的清楚。
(14)、许多人说这是一首描绘战争中兄弟情义的诗——
(15)、但《无衣》在《秦风》里的违和感,比起它在《国风》战争诗中的突兀还算不得什么。因为纵观整个《国风》,《无衣》是唯一一首尚武崇战的诗,其他战争诗无一例外是厌战的。
(16)、《采薇》是写士卒出征玁狁胜利归来,一般说来这样的题材本应充满欢乐和喜悦,可是实际恰恰相反。诗中不见任何欢乐和喜悦,却是充满了忧愁和哀伤,这种情绪在诗歌的末章达到了高潮:
(17)、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李益(暮过回乐烽)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18)、《诗经》中战争诗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不但能够看到当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真切片段,而且感受到广大人民对于战争无奈和厌恶的态度,崇尚以礼待人、以德服人的思想观念。
(19)、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不仅如此,战争结束以后,双方的将士也不像西北战争中那样地各自撤回,保持着彼此对峙的局面。在这里,周王朝的将士还要继续留下,宣扬周天子的“文德”,使诸夷彻底归服。
4、诗经战争诗的特征
(1)、直为怀恩苦,谁知边塞情。刘长卿(代边将有怀)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2)、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
(3)、将帅严谨兵纪强,同心协力报边防。同心协力报边防,安定国家民安康。
(4)、眼前匆匆流过的河水却带不走成捆的木柴。“我”驻守在这异国,任凭时光无情逝去,却无法回到你的身边。眼中所见,心中所念,无时无刻不是那在远方的你……
(5)、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6)、从最高统帅到下层士卒都怀有一种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感。尽管这种责任感由于身分和地位的差别表现是那么不同,但以自己的力量和可能去挽救危难的精神却是相同的,因而都是同样可贵的。
(7)、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8)、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9)、对《诗经》战争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历来学者大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宣王时代,“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汉书·匈奴传》),周朝兴师,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10)、故不烦一镞一矢,但城朔方而边患自除。非“赫赫南仲”上承天子威灵,下同士卒劳苦,何能收功立效之速如是哉?不但此也,方议回军,复事西戎,故以得胜王师加诸一隅亡虏,更不待衄刃而自解矣。此尤见南仲恩威并著,谋国远略有非他将所能及者。”
(11)、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2)、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
(13)、前面说过,周族从起源、发展、强大直到建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始终与戎狄交错相处,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周族与东南的诸夷则部居悬绝,天各一方:周人在渭水、泾水一带即陕西南部地区,而东南诸夷则在淮河和汉水一带,即河南、安徽、湖北部分地区。
(14)、以上《国风》中的战争诗,无一例外表达了离愁别恨与厌战的情绪。只有《无衣》是鼓励人上战场的,回到《无衣》。
(15)、这首诗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诗经》中这类战争诗,一般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
(16)、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17)、其间虽有彼此相容的时期,但纠纷和冲突却是迄未间断,自建国前的公刘时代,经古公亶父、伯昌到建国后的穆王、懿王、厉王、宣王,直到西周末期申侯联合西戎杀幽王以灭西周,可以说它们之间的战争贯串于周人全部的历史。这种情况先秦诸子和史书多有记载,《汉书·匈奴传》云:
(18)、从惨烈的战场归来,眼前的故乡早已不是离开时的模样。多少年的牵挂思念,化作无限的悲凉与感伤。也许只有家人的陪伴和安宁的生活才能抚平内心的创伤。
(19)、曾使西域来,幽情望超越。将念浩无际,欲言忘所说。
(20)、“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现在常用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词,无论是爱情故事还是婚礼现场,都会被人们常拿来运用的。爱情有很多种,有一见钟情、有感天动地、有山盟海誓、有相对无言却眼波如流……但我想,如果让女人来选择的话,三千年前的女人、三千年后的女人和今天的女人都会选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姻——在茫茫人海中,在迷失与彷徨间,你知道,冥冥之中,会有一个人,牵你的手,陪你走过所有的阴霾和所有的艳阳天,今生今世。可是有多少人了解,这句话背后是一位思乡心切、思归不得的士兵最深沉最苦痛的言说呢?!
5、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1)、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
(2)、自此以后直到宣王时代,其间虽也曾发生战争,但基本上诸夷已成为周的属邦,称臣纳赋献贡。因此自周中期以后,东南部也就成为周王朝财富的重要来源。出于这种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周王朝不时炫耀兵力,以保持它在诸夷中的宗主地位。
(3)、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4)、各方面的战斗皆很剧烈,终于驱走了西戎和玁狁,赢得了“蛮荆来威”和“徐方来庭”。经过这些战役,周民族一方面巩固了西北的国防,一方面扩充了江汉徐淮的疆域,因此,宣王又赢得了中兴周室的称号。
(5)、《江汉》叙写了召虎奉宣王之命征伐淮夷,但重点不是写战争的经过,而是赞颂宣王和召虎安邦定国、经营四方的辉煌功业:“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征伐淮夷取得胜利以后,便治理疆土,修整边界,并以周王朝的准则统治征辟的土地。
(6)、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两场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况。先说西北战争。周王朝与西北戎狄之间的战争,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夏朝末期,周族先人避夏桀之乱,即“自窜于戎狄之间”(《国语·周语》),开始了与戎狄交错相处的历史。
(7)、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四马轻身步协调,三棱矛柄镶铜套。
(8)、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9)、比如那首著名的《采薇》,这首诗写一位远征战士罢战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诗的前五章都是回忆,首章写岁暮不能归家的缘故;次章写征战中无法给家人音信;第三章写征战劳苦,恐无生还。
(10)、明确: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是一致的,“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即同伴,一起从军。这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
(11)、《诗经•秦风•无衣》是描写古代先民同仇敌忾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诗篇。共有三章,第三章节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今译:谁说我们无军服?你我穿同样战裙。大王兴师保国土,维修盔甲和兵器。与你一起上战场!)
(12)、《诗经·国风》不仅是中国第一部诗歌全集,更是记录整个西周和部分春秋历史的典籍。由此可见古时候都要学四书五经绝非呆板,而是借古知今。诗经中有不少诗是描述战争的,其中大部分持反战态度,而《邶风·击鼓》因出了千古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了最著名的反战诗。以战为荣以战为乐的诗非常少,而《秦风·无衣》则是其中的典型。
(1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14)、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15)、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16)、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7)、体现将士爱国情怀,往往以征人的视角,描写将士同仇敌忾,抒发了团结一致,抵抗外侮的精神,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斗志,以及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19)、同样是去打仗,同样都可能牺牲,两首诗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也说明了两国的风气截然相反,当然这也造成了两国的命运截然相反。
(20)、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1)、研读悟真情:《诗经》中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诗歌每章相对的句子,只有个别词语因换文换韵或加重语势而有所不同,关注重章叠句中字词的变化,思考先后存在什么关系?
(2)、《诗经》中关于民族之间战争的诗歌主要反映周天子和诸侯的对外战争。周王朝自从经过厉王的放逐,王室的统治力量大为削弱;而各地的诸侯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倾向于各自为政的局势,于是便引起了围绕在中原四周的各部族都向华夏族进攻,造成了长期而剧烈的种族斗争。
(3)、此诗描写秦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着办渲染的是朴素真挚的战斗情谊和勇武豪迈的英雄气概。
(4)、座中有老沙场客,横笛休吹塞上声。唐彦谦(咏马二首)崚嶒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
(5)、披挂整齐上战场,行军卅里赴边疆。周王命我去出征,辅佐天子保家邦。
(6)、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7)、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8)、理解了这两首诗所表现出的态度,邶第一个被灭国和秦最终实现逆袭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先看两首诗。
(9)、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0)、彰显爱国精神,如《秦风·无衣》。尽管战争总是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当敌人入侵,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人民也意识到只有用战争的手段才能消弥战争,只有付出必要的代价才能赢得和平和安定,此时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统一的,所以他们积极的投入战争,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换取战争的胜利。如,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表现了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如《无衣》:
(11)、此去安危胜败我忧虑不安,马弁随从尽带愁容与忧颜。周王给南仲大将军发号令,派他去遥远的朔方筑防城。
(12)、(导入)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诗句有,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收录了不少关于战争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秦风》中的《无衣》及《诗经·小雅》中的《渐渐之石》。
(13)、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14)、虽然设计了不少不同的朗读方式,但因个人在朗诵方面缺少了朗诵战争诗的豪迈,没有进行示范,以读促悟的效果不是很好。老师们在评课时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通过个读与全班齐读,让学生感受个体和全体团结一致上前的差别。
(15)、巨大盾牌花纹美,虎皮弓套镂金雕。两弓交错插袋中,弓檠夹弓绳缠绕。
(16)、不能实现那誓约。 镗(tánɡ堂):鼓声。其镗,即"镗镗"。
(17)、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18)、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王维(送韦评事)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19)、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20)、这三篇作品程度不同地都写了威武雄壮的军容,反映出周军的强大和威严,具有战无不胜的力量:
(1)、此诗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玁狁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朱熹《诗集传》谓“方叔盖尝与北伐之功者,是以蛮荆闻其名而皆来畏服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诗经战争诗对后世的影响精选121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