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1、老子四章
(1)、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2)、zhīrénzhězhì,zìzhīzhěmíng;shèngrénzhěyǒulì,zìshèngzhěqiáng;zhīzúzhěfù,qiángxíngzhěyǒuzhì;bùshīqísuǒzhějiǔ,sǐérbùwángzhěshòu。
(3)、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
(4)、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5)、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6)、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7)、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8)、知(懂得)人者智(智慧),自知者明(聪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坚强)。知足者富,强(勉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9)、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10)、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11)、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12)、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3)、其中,“道”家学派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妄为”和“贪欲”,只有避世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由此开创出了一套与儒家积极入世截然相反的思想主张。主张以宇审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承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
(14)、在读《道德经》时,也尽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经》里是怎么说的,而不是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或者猜测老子话里话外的意思,来给道一个明确的概念上的界定。
(15)、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16)、qíānyìchí,qíwèizhàoyìmóu。qícuìyìpàn,qíwēiyìsàn。wéizhīyúwèiyǒu,zhìzhīyúwèiluàn。hébàozhīmù,shēngyúháomò;jiǔcéngzhītái,qǐyúlěitǔ;qiānlǐzhīxíng,shǐyúzúxià。wéizhěbàizhī,zhízhěshīzhī。
(17)、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强调“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认为事物外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对立,也可相互转化,物极必反。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18)、③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胜自)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
(19)、提问:老子使用“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20)、能超过,打赢和战胜他人的人,只是有力而已。
2、老子四章朗读
(1)、这一章核心在“冲”,冲的两点放平就是冲就是二中,这两点代表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任何一件事需要站在正反两方面看,在两者结合和运动的过程来看,这也是现代哲学研究的最高规律:对立统一。有了这个思维方式,就可以站在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阴阳相互中和,相互转化,很普遍,其作用是无穷的。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5)、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7)、②当其无,有车之用:当车毂是空的时候,有了车的功用。当,当……时候。其,代词,代指车毂。有,获得、具备。之,结构助词,的。
(8)、《老子》四章中提出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什么积极意义?
(9)、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10)、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11)、如,“三十辐共一觳,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在说明有无对立统一关系的时候,没有直接给出二者虽然相互对立,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而是使用了车毂、器皿、门窗这些具体的形象,辅助说理,让道理阐述更加清晰,更具有说服力。
(12)、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⑥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于未乱)治之,在没有混乱的时候治理它。治,治理、管理。
(14)、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15)、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
(16)、道啊,像是一个空空的容器,但用起来却好像永远也不会满溢,多么幽深而博大啊,好像是可以容纳万物的宗主。道啊,又好像是挫去了尖锐,解开了纷乱,与光相和,与尘相同,清澈而无踪啊,好像一个似有若无的存在。我不知道他来自哪里,好像出现在一切主宰之前。
(17)、④自伐无功:指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
(18)、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里。《老子》又名《道德经》,与《论语》《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甚至被称为“万经之首”。
(19)、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20)、提问:在荀子的《劝学》中有和本章相似的内容,试比较老子和荀子的二人的思想主张是否相同。
3、老子四章教案
(1)、---知人知己知道。人要有自知之明。了解别人的有智慧。了解自己的是聪明。胜过别人的是有力。胜过自己的是坚强。知道满足的是富有。坚持力行的是有志。不失去所依凭的道才持久。死了而不消失的才长寿。如孔子老子的思想,影响千万年,此为寿。
(2)、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C 文章只叙述了“黄巾起义等利用道教的,没说《太平经》。
(5)、老子对道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论。
(6)、前一层阐述及时处置量变能够有效掌控质变的发生方向,老子主张“谋于未兆”“为于未有”“治于未乱”,在事物的量变的萌芽阶段“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就要及时处置。
(7)、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8)、老子庄子是出色的心灵导师,以无上的智慧为中国人调制了一锅心灵鸡汤,使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他们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们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
(9)、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1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1)、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12)、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
(14)、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
(15)、解读: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16)、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17)、老子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18)、“道”是一种耳听不到,眼看不到的气体,万物由它而生。
(1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第二十三章)
(20)、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4、老子四章拼音
(1)、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情不能忽视细微。
(2)、老子庄子是出色的心灵导师,以无上的智慧为中国人调制了一锅心灵鸡汤,使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他们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们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
(3)、⑥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4)、①企者不立:踮脚而立的人难以久站。比喻不踏实工作的人站不住脚。
(5)、----此章讲,无的作用,有与无的关系。老子一书之有无,有三情况:无生有,有生无。无生花,花谢又无。有无配合,无有大用。有生于无。此章,无是无形,不是空无。无形生有形。无形,如大道。本章,举三例论证,除此外,白纸是无,画上画是有。人谦虚是无,自满是有。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此心,是无。有曰,此章的无,即老子所言的道。
(6)、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7)、问题: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8)、从这些朴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从老子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思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老子四章朗读精选68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