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两个妻子
1、史铁生的两个妻子的故事
(1)、由此看出,史铁生对于生命苦难的人生态度除了坚强,还有对生命的不放弃和感恩。
(2)、他拒绝同情,更厌恶怜悯,而陈希米就是那个自己苦苦等待的心仪人。不过史铁生并不强求,“如果不是爱,就请离开,是爱,就必须留下(跟我一起)”。
(3)、到医院,得知是颅内大面积出血,陈希米决定不做开颅手术。
(4)、从此,一条腿略有残疾的陈希米成了史铁生的双腿与眼睛,他们彼此搀扶着,淌过婚姻中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5)、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6)、 今年我要以这篇文章来纪念铁生,我希望这次不再是用泪水,而是以让他安心的方式来纪念他。爱你,铁生!
(7)、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8)、回程时我也怕了,托运了轮椅,随众人去坐硬座。进站口在车头,我们的车厢在车尾;身高马大的树纲兄背了我走,先还听他不紧不慢地安慰我,后便只闻其风箱也似的粗喘。待找到座位,偌大一个刘树纲竟似只剩下了一张煞白的脸。
(9)、• 心理描写 • 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 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 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 感。
(10)、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1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12)、她记得,某年某月的一天,他和她讲自己过往的故事。他抽着烟,慢慢说,她却哭得停不了。因为她知道他心里的苦。因为她和他一样,信仰爱情。
(13)、《丑小鸭》不知现在还有没有?那辆“福字牌”轮椅,理应归功其首任社长胡石英。见我那手摇车抬上抬下着实不便,他自言自语道:“有没有更轻便一点儿的?也许我们能送他一辆。”
(14)、有时,她会让挂钟随便走,完全与这世界不相干。因为他说“没有时间,只有转动”——她记着呢。
(15)、铁生去世后,希米做了两件一直想做的事情。她学会了游泳,也学会了开车。她虽然一个脚走路都很不便,但想学游泳是她很早的愿望。铁生知道她有这个想法,也鼓励她。但很多年她没有这个精力,她有工作,还要照顾铁生,常常连洗脸的时间都没有,同事们也早已经习惯她蓬头垢面的亮相。铁生去世两年后,她开始学游泳,渐渐地她每次能游到五百米。我爱人去世后,有一天,她为了鼓励我,居然一口气游到了一千米!当她把这个喜讯告诉我时,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悲喜交加。这条已经不复年轻的美人鱼以自己的方式给予痛苦的我以新的力量。学开车也是她给我的一个大大的惊喜。铁生活着的时候,因为每周要去医院三次,坐车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当时希米就和我说,她想学开车,这样送铁生就会方便点。当时,她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而现在她已经是一个颇为老练的车手了。我每次到北京,她就甘当司机。她曾多次带我去中间剧场、大剧院和天桥看戏,不过我还为她担心,担心的倒不是她的车技,而是她对导航的领悟能力。我非常清楚,她做这两件事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多年的愿望,也是为了告诉铁生她一直在“进步”,没有铁生的认可、鼓励和默默的支持,她不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和勇气。
(16)、 我会担心她晚上为了给铁生翻身,一宿一宿无法睡个整觉。我会担心她蹲下来给铁生洗脚站不起来。当然,我更希望我现在仍然有这些焦虑,是啊,只要铁生活着,只要铁生还在我们的身边,多点焦虑又何妨呢?!
(17)、由于思想水平不在一个层面上,对于他们两个的争论,我只能当一个旁听者,一点儿都插不上嘴,跟一个傻瓜差不多。不过,听两个智者的争论,对我也有启迪,它至少让我懂得,世界上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人类用心发现,加以思索。人类的大脑就是用来思索的,如果不思索,身体上方顶着一个脑袋恐怕跟顶着一个葫芦差不多。
(18)、2012年12月31日,在史铁生逝世两周年的日子,她发表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以文章纪念亡夫,让他“活”在自己的文字里。
(19)、《爱情问题》为史铁生精选珍藏文集之散文集,收录了史铁生先生经典散文,包括《我与地坛》等被广大读者熟悉的作品。
(20)、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2、史铁生几个孩子
(1)、《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
(2)、2020年1月4日是知青作家史铁生诞辰69周年纪念日,在此分享史铁生和夫人陈希米感情生活的一组文字,以为纪念。
(3)、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4)、那时大导演田壮壮正忙于毕业作品,一干年轻人马加一个秃顶的林洪桐老师,选中了拙作《我们的角落》,要把它拍成电视剧。某日躺在病房,只见他们推来一辆崭新的手摇车,要换我那辆旧的,说是把这辆旧的开进电视剧那才真实。手摇车,轮椅之一种,结构近似三轮摩托,惟动力是靠手摇。一样的东西,换成新的,明显值得再活十年。只可惜,出院时新的又换回成旧的,那时的拍摄经费比不得现在。
(5)、我的挚友又是一个酷爱形而下的人,爱买衣服和围巾,爱看朋友的衣服,爱看朋友的朋友的围巾,每到这时,她的两眼会发光,四肢会乱动。她从来不抱怨商场过大,商场过乱。她只要踏入商铺,就是活生生的“如鱼得水”。如此的形而下证明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心灵,实属正常。
(6)、其实,你知道是我瞎编,我真想听你也瞎编,我们怎么会忘记做这件事了呢?
(7)、这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足以放弃生命的打击,更何况是对于已经残疾了的史铁生,这让史铁生开始度量起生与死起来。
(8)、史铁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居住在离地坛不远的前永康胡同,在他残废了双腿以后,他动不动就发脾气,突然砸碎面前的玻璃,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从发病到截瘫,他自杀过三次,因电灯短路而活了下来。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在生命中最妙不可言的年纪突然失去了被他视为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我不能够想象。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为绝望、自卑、孤独、迷惘的时候。就在这样一个时刻,不能更早也不能更晚,刚刚好就在这个时刻,他踏入了地坛。
(9)、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10)、我注意看了一下,史铁生身上所穿的一件驼色平针毛衣已经很旧,显得又小又薄又瘦,紧紧箍在他身上,他坐在轮椅上稍一弯腰,后背就露了出来。王安忆此时为史铁生织了一件新的毛衣,可以说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跟雪中送炭差不多吧。
(11)、陈希米特别爱笑,她的出现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史铁生沉闷破碎的生活中。上帝是公平的,他让史铁生失去双腿,饱受生活磨难,但又开启了一扇窗,把陈希米送到眼前。
(12)、那一天,陈希米以“聚会”为名,说出了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13)、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14)、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15)、而史铁生对陈希米最美的情话,被外界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那首《希米,希米》:
(16)、虽然年岁相差不少,但他们思想的高度与灵魂的契合度却是差不多的。
(17)、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铁生兄在观察了我的头型之后对我和妻子说:我看庆邦的脑容量挺大的。在此之前,我从来未注意过自己的头型,也没有听说过脑容量这样的说法。是铁生兄的提示,使我意识到自己不但有脑子,而且脑子的容量还不小。既然脑容量不小,就不能让它闲置着,空着,应当把它开发利用起来,以不辜负脑子的容量。每个人观察别人都是从自己出发,铁生兄观察了我的头型,促使我反过来观察他的头型。观察的结果让我吃惊,我发现他的头颅格外的大,比一般人的头颅都要大。由于截瘫使他身体的下半部萎缩,变细变小,与他硕大的头颅形成了反差,说句不太恭敬的话,他看上去像一个“大头娃娃”。他的脑袋之所以这样大,我想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因素。他失去了肢体行动能力,脑力有所偏劳,就使脑袋越变越大。他的脑袋大,脑容量就大,大得无以伦比,恐怕比电脑的容量都大。
(18)、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9)、陈希米还说,死,曾是他们两个人几乎随时调侃的话题。1997年,他们在普林斯顿大学,草坪上,一个孩子在捉萤火虫,陈希米记得,他向往地看着那个孩子,对她说,“你记着,有一天我死了,那个孩子,你肯定认得出,就是我。“
(20)、“一个瘫痪的男人,对他心爱的女人并且爱慕他的女人说,如果你确定不是爱情,就请离开,再痛苦也是我自己的事;如果确定是爱情,就必须留下和我在一起(决不要跟那些俗人一样)。”陈希米写下的这些,刚好证明她懂得她所爱的男人,懂他的自信,他的执著,他的疯狂,他的自尊,他的骄傲,他的诚实,他的信仰,他的绝望……陈希米更懂,“即使他(她)高位截瘫,你也可能对他(她)有对一个健康的男人或女人一样的欲望,反过来,高位截瘫者,对男人或女人也一样有性欲,有亲吻和抚摸的欲望,有性交的欲望……”
3、史铁生的妻儿
(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2)、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3)、她从德国买了一个布谷鸟咕咕钟回到北京的家中,每到整点,鸟儿飞出,音乐响起,男孩与女孩在花园里接吻,如同她和史铁生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4)、我的同事,也是“史铁生作品系列”的责任编辑杨柳,在得知史铁生去世后,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幕。史铁生每周透析三次,开始是朋友用车送他,先把他抱上车,再收起轮椅,并不方便;后来他们决定自己行动。妻子陈希米要去上班,每次从家去朝阳医院透析,都是保姆陪史铁生一起。史铁生开着自己的电动轮椅,保姆骑自行车。陈希米下午下班,就去医院接他,三个人一起回家。史铁生开着电动轮椅,陈希米骑着电动自行车,保姆骑着自行车,风天、雨天、雪天、暴晒,都是如此。想到在北京的非机动车道上,来来往往奔波了好多年的三个人,三辆车,心里说不出来是种什么感觉。活着,如此素朴和真实;日常,根本毫无诗意可言。据说,要不是北京作协解决了他的住房和医疗费,这样的奔波后面会隐藏更多的辛酸和无奈。
(5)、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6)、 我只知道她常常想离开北京,去到不知名的地方,可又不知道去哪里。
(7)、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这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
(8)、婚后十年,史铁生的肾病发展为尿毒症,每周他们得去医院做3趟透析,陈希米每周定时定点推着史铁生上医院,缴费签字送透析室。
(9)、 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10)、1989年,她留下来了,他们因爱成婚,没有办婚礼,但得到了很多友人的祝福。
(11)、史铁生不喜欢遗体告别,陈希米就坚决不搞。葬礼也没有哀乐,因为陈希米觉得,丈夫一定愿意如此。告别会的工作人员认为只有白色的盖布“才像样子”,但陈希米执意要给史铁生盖上被他称作“巨能盖”的暖色花被,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他喜欢的,被里“藏”着他二十多年的生活。当有朋友抱怨有官员来告别会,说长长的官话,并半途离开时,陈希米则认为,若史铁生在,也是不会拒绝“官员”的。因为他是一个“老好人”,不是原则问题,不会拒绝,更何况对方是真心。
(12)、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13)、她说,史铁生一辈子最大的福气是朋友多,和朋友,他们有过无数次难忘的聚会,可是,特别是到了透析多年之后,他却成了朋友们的聚会上最煞风景的那一个,养精蓄锐地等待聚会,刚在兴头上,他就累了,要撤……几乎每次都是意犹未尽。如今不会了,“今天,我们不用再时时看表,怕他累,怕耽误他宝贵的、少得可怜的用来写作的时间。今天,他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力气,和我们一起尽兴,再尽兴。”
(14)、投稿邮箱:xinduxie211@1com。
(15)、对于双重打击的史铁生,死亡好像成了他最好的解脱,这让一向乐观的他开始动摇起生死的抉择,只不过,史铁生轻生的念头大多数都不是命运对于他的压迫,而是他认为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他的这种状态更像是一种对家人的拖累。
(16)、不过呢,还是旧的好,那是我的二十位同学和朋友的合资馈赠。其实是二十位母亲的心血——儿女们都还在插队,哪儿来的钱?那轮椅我用了很多年,摇着它去街道工厂干活,去地坛里读书,去“知青办”申请正式工作,在大街小巷里风驰或鼠窜,到城郊的旷野上看日落星出……摇进过深夜,也摇进过黎明,以及摇进过爱情但很快又摇出来。
(17)、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棱子,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惟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18)、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西街雍和宫壹中心B座1层
(19)、 失去所爱之人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对所有的人来说,都会是一次浩劫,一个理性无法解释的难题,一次感性无法消化的灾难。但希米失去铁生,痛苦要更深,因为他们两人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上完全敞开的相互认知,更是一种思想和写作上的同步,是同高度的牵手。
(20)、曾经对母亲的粗暴无礼让史铁生一直悔恨不已,多年以后,史铁生彻底理解了母亲的苦和对孩子的爱,但时间却不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
4、史铁生结婚了
(1)、年轻的史铁生,会突然狠狠地把眼前的玻璃给砸碎,把能够得着的所有东西给砸得稀巴烂。内心的颓废和绝望,使他像无法冲破牢笼的困兽。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2)、这些年即便身残,因才华横溢,史铁生也不乏身体健康、心地善良的姑娘追求。虽行动不便为他带来诸多麻烦,期间也有过情感挣扎,但最终还是回绝了。
(3)、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史铁生曾发表文学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等。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4)、读好作品如同交心,读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心仿佛一下子与史铁生的心贴得很近,几乎萌生了同气相求般的念头。我知道,当年我所供职的煤炭工业部离史铁生的家很近,一个在地坛公园的北门外,一个在地坛公园的南门外,我只须从北向南穿过地坛公园,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史铁生的家,见到我渴望拜访的史铁生。可是,我不会轻易贸然登门去打扰他。他身体不好,精力有限,需要保持相对自主和宁静的生活。特别是我在有的媒体看到,史铁生因承受不起众多热情读者的造访,不得不在门上贴了“谢客”的告知。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得尊重他的意愿。在尊重他人意愿的同时,也是尊重我自己。地转天也转,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遇见史铁生。好比一个读者遇见一本儿好书,我遇见史铁生也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史铁生几个孩子精选64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