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事迹
1、
(1)、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2)、 1922年,梁启超重回长沙,专程重游时务学堂旧址,站在曾经和谭唐共同执教的讲堂前,他回顾往昔而至泣不成声。他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中深情写道:“这段历史,是由好几位国中第一流人物而且是我生平最亲爱的朋友,用他们的生命换出来的,他们并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想要换得的是一个真的善的美的国家。如今生命是送了,国家却怎样,像我这个和他们同生不同死的人,真不知往后要从哪一条路把我这生命献给国家,才配做他们的朋友。六年以来,我每一想起,那眼泪便在肚子里倒流。”
(3)、当时我正在谭君寓所拜访,两人对坐榻上,有所布置,忽然传来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接着听到由慈禧垂帘听政的上谕,谭君从容地对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了;现在想救康先生,也无法可救了,我已经无事可做了,只是等待死期而已。
(4)、今年65岁的谭志宏仍然担任株洲海联集团的董事长,他的另一个身份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会长。他是谭嗣同的曾侄孙,其曾祖父谭嗣贻,为谭嗣同的大哥。
(5)、李天纲:我觉得谭嗣同给中国的戊戌变法留了一块纪念碑。他很明确,他意识到他的地位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必须做一个牺牲来确立这样一个纪念碑。
(6)、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7)、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8)、解释:望门投止一一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途中的惶急形状。张俭一一东汉末年高平人,曾做过东部督邮。因为弹劾宦官候览,被候览反诬为结d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性,都冒着危险接纳他。这句是设想出亡的康,梁等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救护。杜根一一东汉安帝时郎中,成上书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装进口袋,在殿上摔死。幸而执法人手下留情,载出后苏醒过来。太后派人探视,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9)、谭继洵四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染上白喉病去世,二儿子谭嗣襄33岁去世,谭嗣襄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小儿子谭嗣冏跟前三个哥哥同父异母。“我曾祖父是传炜,既是谭嗣襄的儿子也是谭嗣同的儿子,他也早逝,到我爷爷谭训聪,可能是这些后裔里唯一从过政的人了,他当时在南京做文秘工作,还是蒋介石的邻居,后来去了台湾一所大学任教。”谭士恺了解过自家支脉的后人,几乎都在医疗、教育、科技领域工作,他父亲谭志浩1952年湖南大学选矿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去水口山担任工程师,在有色金属行业小有名气,担任过第六届湖南省人大代表。“我自己是读书人,后来自己办企业,到我孩子辈也都未涉足政坛。”
(10)、许知远:您想,作为一个内地年轻人,为了变法突然来到上海,对他来说会是一个怎样的冲击?
(11)、“谭嗣同不仅是谭氏家族的谭嗣同,也是长沙、湖南乃至中国的谭嗣同。”150年前的3月10日,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血性悲壮一笔的谭嗣同出生。昨日,其后人从各地赶来浏阳,与社会各界一道深切缅怀其救亡图存、舍生取义的事迹。谭嗣同的曾侄孙谭志宏、玄孙谭士恺说,谭嗣同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治学精神,是谭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12)、从17代新宁伯谭宗纶开始,他为儿子功安、功完在长沙置业,谭氏家族跟湖南产生关联。等他去世后,功安迁居长沙,他的孙子谭茂武虽未承袭新宁伯位,但传承家学,以军功升至副将,并创宇舍于长沙四方坪及八角亭。
(13)、这位照片中的最右者就是谭嗣同。他单膝着地,双手合神情肃穆沉静。与他一同合影的,前排左起为时任《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士人胡惟志、佛学家吴嘉瑞,后排左起为时任《时务报》经理的汪康年、两广总督李瀚章之婿孙宝瑄、“浙东三杰”之一的维新思想家宋恕。
(14)、马勇:我觉得可能会喜欢,但是不可能交成很亲密的朋友。我总觉得谭嗣同跟人交往有一点障碍。他大概是属于很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愿意接纳别人看法的那类人。
(15)、 在谭嗣同殉难之后,唐才常悲痛万分,他锥心泣血地写下一副挽联:“与我公别几时许,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16)、“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17)、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指令谭君起草诏书,先派太监拿出历朝皇帝的遗训给他,(大监)转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先例,叫他查出引入诏谕中,因为皇上将在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谭君退朝回来,就告知同事说“我现在才知道皇上真的没有权了。”
(18)、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
(19)、谭君入狱后,题了一首诗在狱中的墙壁上:“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寄以思念南海。
(20)、 及至庚子勤王事败唐才常殉难的多年后,梁启超还时时挂念其家人,并在致美洲各埠帝国宪政会的公开信中言及,唐才常及其兄弟皆死于起义之中,家中尚有九十余岁祖母及七十余岁的父母,一家二十余口人,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希望以公款资助之。并表明若有困难,愿自行出钱赡养唐才常家人。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一条用流血牺牲而铺就的曲折之路。面对两位死难的故友,梁启超心心念念的只有那方在时务学堂时唐才常赠予他的菊花砚,然而,当年在他东渡日本之时,临行匆匆,竟将砚遗失。他在《饮冰室诗话》遗憾写到:“数年来,所出入魂梦者,惟一菊花砚。今赠者、铭者、刻者皆已殁矣,而此砚复飞沉海,消息杳然,恐今生未必有合并时也。念之凄然。”因为对此砚思之过度,梁启超好友黄遵宪曾为他寻觅多年,亦不曾觅得此砚。
2、
(1)、这个期间,浏阳的文物管理一直在我的工作范畴里面。文管所的同志多次给我介绍过这位1989年出生的谭嗣同“铁粉”。谭嗣同故居最近一次修缮,包括故居边上建小广场和为谭塑像,名义上也是我负责,我记得我还提出过塑像高矮要与广场“小微”规模相适应的意见,我还出面找跟故居建设有地界纠纷的单位负责人协调让其做出让步以使国宝不至于在我们手里寒碜得过分。当时文广新局的领导就跟我说过这广场和塑像就是那位经常来故居当义工的山西女孩子设计的,其时她在湖南大学念完建筑专业本科后正在读硕士研究生。
(2)、这一声呐喊啊,震撼心灵的呐喊!包含一个爱国者的满腔热血,唤起了我心中的崇高感情。在赴死前,你大概会记起,5岁那年,自己大病一场,却奇迹般地痊愈了。为此,家人为你取字“复生”,可是这次,你却再也不能复生了,你的生命将以鲜血延续。
(3)、之后,谭嗣同在和这些人的交往之中,明白相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就必须要用新的思想,他利用自己在南京待命的这段期间博览群书,研究各种变法理论,终于在1898年的时候,谭嗣同回到了湖南,开始召集唐有常等知识分子创办了以维新派思想为主的时务学堂,这是谭嗣同事迹不得不说的一条了。
(4)、谭继洵忙于公务,在生活细节上甚少关注到谭嗣同,但在教育上他下了不少功夫。谭嗣同10岁时,他延请浏阳老乡,也是著名学者的欧阳中鹄做他的老师,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王夫之的学说,爱国主义由此启蒙。谭嗣同回到浏阳,他父亲又为他请了涂启先,系统教授他中国典籍,不久后,他跟随父亲去到兰州,在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9岁的谭嗣同就已经游历了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这一路上他观察风土人情,结交名士,也造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他23岁又师从刘人熙,开始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这期间,他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自己。谭嗣同在21岁至30岁之间,多次回乡参与科举考试,均未中,在科举上下过很深功夫的他,受到科举失败打击,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
(5)、南明诗人,少年才子,民族英雄。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才情早熟,5岁知五经,7岁能诗文,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6)、李天纲: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倡“内圣外王”,如果在道德上通过了以后,在什么层面上都可以通行无阻。康有为,章太炎,包括谭嗣同,都意识到要改造,所以都提出了他们的方法,其实都是文化改造。
(7)、当时真正的行刑地点是在北平闹市的菜市口前,刽子手另有他人,谭嗣同当众被砍脑袋时或许惨叫了,因为当时的刀都不是钢刀,是一把钝刀。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面行刑者一般是在行刑前磨刀,将钝刀磨快点,这样受刑者就可以减少痛苦。行刑的时候,大刀王五就站在法场不远的地方,因为势单力薄,只能眼睁睁看着谭嗣同被杀。
(8)、所选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更有普通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于哲理;篇后点评,画龙点睛;大师名家题词配画,堪称具有全新时代精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二十四孝”。
(9)、 这三位好友是中国近代化里程碑上的三个阶段式人物,他们的命运虽各不相同,但一心为国之心却是无异。最先殉难的谭嗣同,更是梁唐以及后世改革者永不会忘记的名字。这一批晚清的士大夫,可谓中国真正的贵族。 若要看一人,可先观其友。谭嗣同一生最要好的两位挚友中,唐才常为他而死,死在千般流转的绚丽星光下;梁启超为他而活,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激流中。中国人在苦海求生中艰难地走完近代的里程碑,大历史中,一人之力或许轻于鸿毛,但其所带来之影响却足以震慑天地。而谭嗣同,则正是这样一人。
(10)、 以谭嗣同为标志人物的晚清士大夫阶层,是中国非常之纯粹的改革群体,他们不从改善自身命运作为出发点,而是着力于在历史洪流中力挽狂澜,这样一群高干子弟,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时代,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11)、在家排行老七的谭嗣同回浏阳之前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但是11岁那年,因为一场瘟疫,他尝到了“五日三丧”之苦,一下子失去了母亲、二姐、大哥,自己也染上白喉“短死三日”。因为这次死而复生,他父亲给他取字“复生”,经历这次亲人的生离死别,他变得悲观、忧郁,待回到浏阳时,没有母亲在身旁,他倍感孤独和无奈。好在这时候认识了“二十年刎颈交”的唐才常,才排解了一些孤独。
(12)、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发动了政变,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等人逃走了。谭嗣同没有跑,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 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人为变法而流 血,这是国家不能强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 血,就从我开始吧!”
(13)、 此后他身染喉癌,不久便在日本福冈病逝,年仅三十四岁。1917年,北洋政府将他葬回长沙岳麓山上,他是中国获得国葬殊荣的第一人。
(14)、谭嗣同哪里里只是一个刚直峻切、勇猛霸蛮甚至血腥味浓烈的革命家?作为后人我们怎么能把这样一位学贯中西、才情卓绝、成就斐然、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简单地认知为“谭烈士”呢?也许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无比壮烈遮掩了他本来亲切可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他光辉思想的广泛传播?
(15)、现在康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那么程婴和杵臼,月照和西乡,就让我和您分别担任这样的角色吧。”就相互拥抱告别。初初初九三天,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就被逮捕。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志士苦劝谭君到日本避难,谭君没有接受。
(16)、谭伯牛(近代史学者):估计比较难,因为谭嗣同不是一般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讲,他是高干子弟,全国性的晚清四公子。晚清的时候,各地50%、60%以上中央省的高官都来自湖南,谭嗣同就有一个湘军的背景,跟一般的年轻人不太一样。然后他又处在自己的少年时期,是批评湘军最严厉的年轻人,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我对谭嗣同有一个理解,就是他挺有朋克精神的。
(17)、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8)、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1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20)、谭嗣同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但他知道清政府一贯厉行“一人犯法,累及家族”的株连政策,想到自己被捕后一定会累及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他顿时心如刀割。父亲是他唯一的亲人,早在谭嗣同十二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哥哥三人均病死于一场瘟疫,母亲临死前对他说:“你父亲脾气倔强,我死后你要好生顺着他,照顾他。”
3、
(1)、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2)、李天纲:我觉得对他个人来讲,我们没有办法拦他,但是整个社会需要一个慢慢渐进的改革过程。你不能责怪谭嗣同,因为你没有选择,历史来选择。所以,如果我们假想谭嗣同,梁启超说他是清末的一颗慧星,很亮,很耀眼,一下子就过去了。其实我不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人物,这对个人来讲是一种悲剧,对时代来讲是一种浪费。
(3)、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
(4)、 谭嗣同自小在北京出生长大,却非常钟爱家乡浏阳所盛产的菊花砚,他将自己书斋命名为“石菊影庐”。并将半生所读之书、所思之感,写作一本《石菊影庐笔识》。他藏有多方菊花砚,还请多位好友为各砚题铭,可以查到砚铭记载的他所收藏的菊花石就有八方之多。他还常将所藏之砚送于友人,或应友人之邀为他人的菊花砚题写砚铭。 关于菊花砚,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谭嗣同有一位友人,他曾经不止一次提过这位友人是他的“二十年刎颈交”,这就是唐才常。谭嗣同比唐才常年长两岁,二人相识于谭嗣同初次回到故乡浏阳之时(1877年)。一见如故的两位少年结为知己之后,谭嗣同还引唐才常拜自己的老师欧阳中鹄为师,并在后来的信中亲切称唐为“绂丞同门”。
(5)、谭伯牛:普遍。湖南在近代佛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这是鲁迅的一个评价。有一次鲁迅跟他的徒弟,长沙人徐梵澄聊天。他说你们湖南人还是挺不错的,跟我们浙江人有点像,容易走极端,一种极端是烈士,对世界非常不满、反抗,以生命去对抗,一种是遁入空门做和尚。烈士的极端其实就是谭嗣同,我觉得他的观察挺准确的,就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过好这个日子对他们而言很困难。
(6)、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7)、早在1897年5月,为筹措学堂所需资金和购置学生使用的仪器,学堂创办者熊希龄和蒋德钧就来到上海。在得知两位老友来沪的消息,谭嗣同第一时间赴沪与他们会晤。谭嗣同素来对各类精密仪器十分熟稔,他热心地将杨仁山从海外购买的各类仪器转卖给时务学堂。在杨宅,谭嗣同亲自验看了天文镜、子午仪、经纬仪、纪限仪、叠测仪、象限仪、地平仪等各类仪器,并表示由时务学堂人员先行选购,方才应允将其余仪器售予其他求购之人。在他的帮助下,熊蒋二人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8)、人物:左起 叶觉迈、谭嗣同、王史、欧榘甲、熊希龄、韩文举、唐才常、李维格
(9)、其实我更早就知道张维欣与谭嗣同的“故事”。只是我没有能记住她的芳名。
(10)、果然到了第二天,一队清兵冲进浏阳会馆来抓谭嗣同,还四处搜寻书房里的“罪证”。看到书桌里那封伪造父亲笔迹的信笺被清兵搜到,谭嗣同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父亲有救了,自己也可以安心地走了。
(11)、“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12)、1865年,风雨飘摇,你出生了。父亲是大官,原本家境殷实的你,可以安心读书,亦或沦为平常的富家子弟。10岁时师从欧阳中鹄,对王夫之的学说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19岁时,你便离家,游历直隶,山东,江苏,两广等地。
(13)、让维欣来研究、整理、写作《年谱长篇》,冥冥之中的谭嗣同真的是神其灵矣,得其人也。
(14)、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
(15)、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
(16)、2018年5月间陪珠海来的几位朋友拜谒谭嗣同故居、胡耀邦故居。从中和返回浏阳的路上,作家、诗人耿立先生即有《耀邦故居辞》:
(17)、从学海堂到万木草堂,是梁启超由书斋向社会跨出的重要一步。在万木草堂的学习生涯中,梁启超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而且由于广泛涉猎中西书籍,大大地开拓了知识面,这为他今后在思想舆论界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 在戊戌变法这段历史中,谭嗣同的名字始终与梁启超写在一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同作为谭嗣同旧日好友,唐才常与梁启超也有着极为深厚的情谊。
(19)、到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皇上拟开懋勤殿的事情了,以为今天诏谕将要下达,可是终于没有下达,于是大家越发知道西大后与皇上已互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扬锐,接着交给他一份“衣带诏”,上面有“我的帝位几乎不能保住,命令康有为与‘四卿’和其他同志从速设法营救”的话。谭君和康有为棒着“衣带诏”大哭。
(20)、谭嗣同身后图像资料稀如星凤,如有高明措意于此,不自珍秘,慨然刊布以为补苴,使天下慕其风概者得共瞻仰、研究、探寻其原委,实为功德一件。笔者幸甚,谨祷颂之。
4、
(1)、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2)、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3)、许知远:回到当时在上海,他们在四马路上聚会,他们一面谈格物致知,谈物理,谈数学,一面开始谈佛学。这个佛学内在有什么力量,您能理解吗?
(4)、李天纲:我觉得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梁启超,都是热情有余,才干不足。“才干”不是说他们个人的智慧、能力、知识,而是指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清楚中国的未来走向,不及上一代人熟悉整个世界的大势。如果那个时候能够把那代年轻人的热情和上一代人的远见卓识结合起来的话,戊戌变法说不定还可以搞一搞。
(5)、虽然这样,天下事还得明知它难做,却尽力去做到它。您试试到日本驻华使馆拜访伊藤博文,请他打电报给日本驻上海领事设法救康先生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谭嗣同简介事迹【文案6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