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1、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1)、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李贽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说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分权主张。
(2)、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康熙前面的,实在没什么可说。除了杀还是杀。所以,咱们就从康熙开始。
(3)、那么,这个假设能否够成立呢?清初金石学家的观点具有启发意义,即隋字古已有之,且金石之文二字通用。但是他们提出的例证,时间最接近隋初的是北魏的《水经注》和存在争议的南齐吕超墓志这些尚不足以说明隋朝建立之前的实际情况。旧说称杨坚之父杨忠封“隨国公”的原因是“隨郡”、“隨州”之名。其实,直到南北朝后期甚至隋朝建立前夜,不论在金石还是文献材料中,都存在将“隨郡”、“隨州”写成“隋郡”或“隋州”的用法。因为石刻材料的准确性更高,兹先举三例。
(4)、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5)、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这个不新鲜,其大力推广始于朱元璋,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读书人熟读八股,只为科考得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富国强兵的技术和思想却鲜有涉及,极大地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读书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没了,国家怎么能好?清朝后期无能愚昧的种子,又播种了一些。(明朝虽然也提倡程朱理学,但终究有王阳明的心学,甚至宦官集团等相抗衡,大大削弱了其影响力。思想上相对唐宋较为严苛的明朝,思想家也是层出不穷:王守仁、李贽、王廷相、顾宪成、吕坤、顾炎武、黄宗羲等。伟大人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伟大的智慧。而近三百年的满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竟没有一个思想家。满清本没有思想,却压制汉人。使中国,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思想上处于一片空白。)
(6)、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7)、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8)、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只考“四书”,而且“四书”的解释以朱熹注为主体。清政府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儒生的批判时政十分戒备。他们一方面罗致人才,以高官厚禄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又兴起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主义。
(9)、 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曰娇妻美妾,二曰功名利禄,三曰胸怀天下。
(10)、我们知道,明朝自朱元璋起废除宰相,大兴集权之制,然而,事实上,由于其后皇帝的平庸,明朝的皇权是有限的,内阁是很成熟的。很多国家大事都是内阁处理了。内阁的老大称为首辅,类似与现在的总理或者首相。这些内阁成员大都是学时渊博,德高望重,聪明绝顶之人(当然有时也会有些混蛋)。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懒散的资本。
(11)、 第一种譬如《南柯梦》中的淳于棼,娶了瑶台公主,做了驸马,仍不忘上真仙姑,琼英郡主。享齐人之乐。
(12)、关于顾炎武,知道的是他在《日知录》里针对读书人读死书的情况,提出了学以致用的主张,考据之风再次兴盛。之后就是成为一个大家,思想大家。虽然没有再次明确地提出反清政府,但是,也不再与清政府合作,这个也是反清政府的一个方式。
(13)、相对于封闭而散漫的清帝国,欧洲的发展在17世纪以后,却是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为欧洲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4)、正是由上述讨论合乎逻辑的发展,顾炎武得出他的时代之问的结论:“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就是说,同维护一家一姓的封建帝王专制政权相比,“保天下”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是文化根脉之所在。因此,它是根本的、深层次的、头等重要的问题。也惟其如此,维护一家一姓的封建帝王专制政权,说到底无非是当权的帝王和大臣们的事情,而维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和优良文化传统,则是全体民众责无旁贷的共同责任。
(15)、——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16)、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国号曰隋。为什么称“隋”呢?《资治通鉴》卷一七五《陈纪九》太建十三年(581)二月条胡三省注:“隋主本袭封隨公,故国号曰隨。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辵’作‘隋’,以辵训走故也。”此说影响很大,岑仲勉先生《隋唐史》:“〔杨〕坚以父忠封隨国公,因改朝号曰隨,又恶‘隨’字带‘走’,故去走为隋。”(1) 近年出版的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政权名号的著作,如胡阿祥先生《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徐俊先生《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均持此说白寿彝先生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以及日本近年修订出版的多卷本《世界历史大系·中国史》也均采此说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识。
(17)、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明朝统治者实行特务政治、八股取士、宦官专权,君主专制主义日益腐朽,渐趋衰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些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出现了反封建的追求民主的思想。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于剥削压迫人们的君主应当仇视,不应绝对效忠。两位思想家对君主专制不同的看法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韩非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都是进步的。明清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特点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这一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代表。其思想的共同特点有: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封建专制。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揭露封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别开来,主张人们应该“保天下”,这实际上就是反对君主专制的“家天下”,反封建色彩极为明显。
(18)、富有经验的林则徐深知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对龚自珍的要求婉言谢绝了。
(1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相对于立功异域、四夷来朝的盛况,古代士人更加关注的是百姓的幸福状态。如身处盛唐的诗人杜甫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疆场杀伐并不感冒,念念不忘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显然他更加注重的是表现在文化风俗上的“软实力”。丧失了这个“软实力”,就会沦入了明末大儒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的悲惨境地,所谓“亡天下”就是所谓的“仁义充塞”,不单单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改头换面,而是一种文明的断裂。相对于国家的强盛,天下风俗的良善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衡量尺度。
(20)、有关此事最早的史料见于唐初编纂的《周书》与《隋书》中。在《隋书》中,不论是隋国公还是隋王,都写作“隋”而不是“隨”。问题出现在《周书》之中,在现今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周书》中,都写作“隨国公”或“隨王”,这也成为现在学者论证旧说的一个重要证据,并据此认为《隋书》、《北史》作“隋”为误,这才有改隨为隋之说但点校本《周书》中的这种现象从何而来呢?中华书局点校本《周书》第62页校勘记云:“杨忠为(隋)〔隨〕国公 宋本‘隋’作‘隨’。按改‘隨’称‘隋’乃后事,今据改。此后迳改,不出校记。”参点校本《周书》的出版说明可知,《周书》的第一次刻板应在北宋神宗熙宁元年至七年(1068-1074)间,但此本早已不存。此条在点校所用底本即殿本中作“隋”,所谓“宋本”即南宋刻元明递修本,已经是辗转翻刻的了。
2、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学者
(1)、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2)、图为《贺兰祥墓志》,其中“除三荆襄雍平信江隋二郢浙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亦写成“隋”。
(3)、顾炎武同时代人物年表(红色竖线为1644年,崇祯缢死煤山)
(4)、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通过种种努力,把道统收到皇帝手中。实现道统和治统统一的王朝,历史上,只有满清一个。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传世名言。完毕!
(6)、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7)、龚自珍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17年就发现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阴谋。他尤其憎恨英国人把鸦片输入中国。他把鸦片称为“食妖”,即食物中妖魔。指出由于“食妖”大行,使人民“病魂魄,逆昼夜”(意为:毒害精神、昼夜颠倒),使国家“丧金万万”,财源枯竭。
(8)、夏商周三代之后,中国哪个朝代风俗最醇厚,“软实力”最强,恐怕非东汉莫属。
(9)、第满清无廉气。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见满清贪污反腐败之严重。更有和珅这个古今中外第一大贪官的世界贪污之王,所以,提起满清,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就是腐败无能!廉洁好像跟满清一点都不沾边。宋朝有廉洁偶像包拯,大明有廉洁偶像海瑞,满清只有贪污之王和珅!所以,满清无廉气!
(10)、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的、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康熙弃之不用。还说: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后来,天才级人物戴梓被充军关外。这就是康熙打压科技的手段。他了解到科技的可怕,故而禁之。
(11)、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为禁书。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文字狱之彻底可见一斑。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汉字。
(12)、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13)、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14)、康熙六年,顾炎武遭遇了“《天启崇祯两朝遗诗》之狱”。因为顾炎武的姐夫编辑了一个小的诗稿,顾炎武为这个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总有一些小人,看到了里面有些是清政府禁止的东西,就以此作为勒索。一开始的时候是给了,之后就是一个无底洞了,一直到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就向官府告发了。但是,当时的官员认为是诬告者所为,将这些人斩首了,这一次就这样结束了。
(15)、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16)、根据陈先生的细致分析及认真解读,可知顾炎武既是历史的提问者,也是时代的回答者:“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只有“保天下”才关乎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是民族生生不息及文化代代传承的根脉所在,维护民族集体安身立命的悠久历史文明和优良文化传统,当然是每一社会个体及全体民众责无旁贷的责任,较诸其他任何问题都显得更为根本和更为重要。
(17)、总之,我们认为隋朝并不存在一个“改隨为隋”的事件,杨坚本任“隋国公”、“隋王”,隋国号即由此而来。因为当时存在“隨”、“隋”互用的现象,所以今天所见隋代石刻材料中,还有少量以“隨”称隋朝的。这或许是一个比隋朝灭亡后近三百年才提出的“改隨为隋”说更自然一些的解释吧。
(18)、他们虽然并没有否定隋文帝因“魏、周、齐不遑宁处”既而“恶隨字为走”、“去辵为隋”这一事情,但都认为隋字古已有之,并非隋文帝将隨字“去辵”以后才有,旧说开始动摇。
(19)、第满清无海权。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切断大陆百姓与台湾郑成功反清义军的联系,下令沿海居民内迁30里。这便是满清残酷而严格的禁海政策,这项禁海政策,不仅沿海人民深受其苦,更使得中国彻底丧失了海权,大明朝七下西洋的壮举,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白银的三分之二通过海洋贸易流入大明的壮举,一并灰飞烟灭!1840年鸦片战争后,通过洋务运动,好不容易有建立起来的北洋舰队,又在甲午战争中把内裤都赔了进去,所以,从头至尾,满清都没有过海权。致使直到如今,我们的海军还是远远落后于美帝!满清禁海丧失海权的遗毒至今未清。所以,满清无海权。
(20)、辽朝(契丹):907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3、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
(1)、(5)《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古无隋字》:“隋字古无之,文帝受禅,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35页。
(2)、相对于清朝统治下中国将近三百年的闭关和停滞,西方国家却创造了现代文明,中国就远远地落在后面了。
(3)、顾炎武(本名顾绛,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宁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4)、到鸦片战争时,当年随团来华的一个儿童,此时已经是英国国会的议员了。此人坚决主张英国应当对中国强硬,因为中国是没有国防的国家,而且中国的宫廷和官员,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完全懵懂无知。
(5)、最后再多说一句:满清已经成为历史,就让它过去吧。但是,反省,发现,重整旗鼓,是不能不做的。
(6)、 小伙伴问我昆曲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说,首先昆曲给我带来了身份认同感。在欧洲,曾去各个城市的大剧院追芭蕾舞剧音乐剧很久,回国听到昆曲,才觉得昆曲最好,中国传统艺术最精妙。是中国人,就该过上喝茶听曲品园林的精致生活。昆曲在明朝,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将会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代,有着充分文化自觉的青年人必选的生活方式。通过听昆曲,我了解了明朝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价值追求。
(7)、 “保国”“保四海”“保天下”,这是我国先秦哲人所往复讨论的古老命题。秦汉以降,历代学者和思想家继承前人的思想遗产,返本开新,精进不已。南宋初,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继汉唐诸儒之后,取得了集大成式的创获。明清之际,顾炎武面对中华文化遭遇的传承断裂危机,冲破“家天下”的固有格局,立足维护数千年礼乐文明的优良传统,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时代之问。
(8)、到了清末,既有太平天国之乱,又有义和团运动,这两次老百姓的“起事”,都是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理想,希望用“民间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困局。
(9)、十七世纪中叶的明清更迭,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经历的又一个大动荡时代。晚明的经济崩溃、政治黑暗、社会失序,导致明王朝被农民大起义埋葬;旋即清人入主中原,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高压的一度肆虐,以及西方宗教神学和天文历法传入的冲击,诸多历史因素的交会,酿成中华文化传承断裂的深刻危机。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生当其间,“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秉持“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发出“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时代之问,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为清初社会的由乱而治发培元固本之先声,也为迄于今日的中华学人留下了久远而深刻的历史启示。
(10)、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说这六无。第无傲骨,我们知道,满清是一个非常软弱无能的朝代,满清自1840年至1911年这71年间,共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了无数的国土,赔了无数的钱款。更有甚者,在清法战争中,法国明明战败了,满清还是跟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导致满清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奇特结局,满清的软弱无能,简直到家了。所以,要说满清有骨气有傲气,那真是母猪都要上树了。所以,满清无傲骨!
(11)、此说出现甚晚,寡见所及,此说最早见于距隋朝灭亡已近三百年的唐末。李涪《刊误》卷下《洛隨》:
(12)、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13)、文献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在南朝宋刘敬叔撰《异苑》卷二记“隋县永阳有山”宋本《太平御览》卷九九五《百卉部藤》引《异苑》作“隋郡永阳县有山”。内容虽有差异,但均作“隋”。梁元帝萧绎(508-554)撰《金楼子》两次涉及隋郡,卷一有“齐隋郡王苦留一宿不许,得单艇,望星上路,犯风冒浪,兼行不息”,卷三记“隋郡王子隆好文章,体肥,常服芦茄丸以自消,犹无益也”。而且,在这两部书中,并没有称“隨”州郡县者,也就意味着都用“隋”字。
(14)、最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公告
(15)、——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16)、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17)、北宋初郭忠恕《佩觹》卷上:“文帝之隨中去辵:隨文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辵,言辵走也,遂作隋。”郭忠恕此书中多引李涪之说想必此条也来自李涪。又北宋杨彦龄《杨公笔录》:“汉以火行忌水,改洛字,去水而加佳。隋以周、齐不遑宁处,故隋字去辵而作隋,此皆率意改易,固无义理甚者。”
(18)、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9)、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长期争霸和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导致国家分裂。韩非子认为分封制已经不能用来治理当时的老百姓,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命官吏代替世袭的贵族,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个人手里。
(20)、满族人以一个部落的力量在东北兴起。在满族人内部,传统部落军事民主制度逐渐被努尔哈赤的独裁代替;在八旗设立以后,每一个旗的旗民都是旗主的奴隶,而所有的八旗都是努尔哈赤和他子孙的奴隶;汉军和包衣,都是奴隶之下的奴隶;汉人百姓,甚至还不够资格做奴隶。
4、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家?
(1)、康熙是个“了不起”的人: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战雅克萨,打败葛尔丹,治理黄河淮河,学习近代科技。咋一看,战功赫赫,成绩斐然,俨然一位伟大的君主了。真的是这样吗?
(2)、这就是明朝的很多皇帝不勤政,机构却能一直正常运行的原因。但清朝不同,完全屏除所谓的内阁,全部集权于皇帝一身。
(3)、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4)、此外,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满清真是有开拓精神呢!
(5)、(14) 拓片图版及参考录文见宋英、赵小宁《北周〈宇文瓘墓志〉考释》,《碑林集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49-56页。
(6)、在以上三条中,无论是“隋国公”还是“隋王”,均作“隋”而非“隨”。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在比校勘所用南宋刻本早得多的北宋初年的抄本《周书》中,存在“隋国公”和“隋王”的写法。这样,在怀疑“改隨为隋”旧说的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地将“隋”校改为“隨”,更不能以校改过的史料去证《隋书》、《北史》之误,并作为隋文帝登基以前称“隨国公”和“隨王”的证据了。
(7)、黄河淮河,隔若干年就会出点事。哪个朝代没治理过呢?赶上了,顺便就治理了嘛。此等分内之事,哪能和伟大扯上关系呢?明朝那个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在位时,还治理过黄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错。不知道了吧?所以说,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8)、这样的事还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查资料吧。接着咱们来看看,乾隆朝修订的《四库全书》。
(9)、第满清无科学,这里笔者在前面几篇文章里都已经论述过好多次了,这里不妨再列举一次,论地理学,明朝有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满清,啥都没有!论医学,明朝有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吴又可与《瘟疫论》;满清,啥都没有!论实用技术,明朝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满清,啥都没有!论哲学,明朝有王阳明、李贽、王延相、何心隐、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满清,啥都没有!论音乐学,明朝有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满清,啥都没有!论植物学,明朝有朱橚与《救荒本草》;满清,啥都没有!论数学,明朝有王文素与《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满清,啥都没有!论农学,明朝有徐光启与《农政全书》;满清,啥都没有!论物理学,明朝有方以智与《物理小识》;满清,啥都没有!论天文学,明朝有《崇祯历书》;满清,啥都没有!论兽医学,明朝有喻本元、喻本亨《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满清,啥都没有!……这些充分证明,满清无科学!
(10)、(11) 岑仲勉:《隋唐史》,2页。岑仲勉先生此说更早的论述见《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7辑,191页,1948年。
(11)、昆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对于顾炎武你又了解多少?小龙在这里首先简单科普下——
(12)、(8)《水经注疏》卷三一《涢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2639页。
(13)、在所著《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中,顾炎武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讲的这段话,开宗明义,揭示出他所讨论的不仅是古老的“保国”和“保天下”,而且是现实的“亡国”和“亡天下”。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把握“亡国”和“亡天下”的不同含义呢?对于“亡国”,顾炎武的回答是:“易姓改号,谓之亡国。”这样的答案明白晓畅,只要稍有朝代更迭常识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而何谓“亡天下”?顾炎武的回答,形式上几乎是在转述《孟子·滕文公下》的话语,实则立足新的时代环境,从文化传承的宽阔视野,赋予儒家经典以崭新的历史意蕴。孟子当年,在回答他人“好辩”的质疑时有云:“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同孟子当年的这一回答相比,在顾炎武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孟子指斥杨朱、墨翟“邪说诬民”一类的话语,已经被略去,此其一;其孟子当年虽然道出了对“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深深忧虑,但是并没有对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做出明确的定义。顾炎武的超迈前贤之处则在于,他从明清之际的历史实际出发,不仅以“仁义”二字来概括数千年的中华礼乐文明,而且破天荒地指出:“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14)、(3)提出“工商皆本”理论,反对重农抑商。
(15)、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16)、《四库全书》名义上是为了综合古今典籍,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清洗。乾隆统治的六十多年,是中国文化最可悲最黑暗的年代。现在清朝宫廷戏颇多,都是赞美和称颂之词。每每看到这里,心里就泛起悲凉。多少人因此对历史造成错觉!唉……
(17)、从这个排序来看,亦是将顾炎武列为国初之首。要之,《总目》推重顾炎武训诂、考证的功夫,并且试图将之塑造成国初之最,这一塑造一直影响到之后的阮元。
(18)、具体是哪六无呢?第无傲骨;第无仁政;第无海权;第无廉气;第无科学;第无华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学者精选78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