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一生幸福吗精选84句文案

托尔斯泰的一生幸福吗精选84句文案

托尔斯泰的一生

1、托尔斯泰的一生100字

(1)、托尔斯泰非常热衷于将我们的同情心扩展到那些在我们看来低一等的人的身上(也许这一点并未明确提及)。他并不因为普拉东生活简单而怜悯他,反而对成为他会是什么样子非常感兴趣——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到他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存在价值上。对下层人士的同情心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他们感到内疚和难过。它有着更大、更个人化的目的。如果你真的感到不用具备你所拥有的很多东西就能过上充实美好的生活,你人生的焦虑程度就降低了。你意识到了自己能够用更少的东西生存,并走向丰盛。同情心更准确地描绘出我们的需求。

(2)、托尔斯泰有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句话写尽世间的悲欢喜乐。生活诚然如此,充满苦难、悲伤,抑或苦闷、无聊,从来都没有永恒的幸福,而只有对幸福的永恒追求。

(3)、《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4)、理——论国家——论科学——论法学——答一个波兰女子书——为了爱上帝之故停着想一想吧——致一个老信徒书——致一个革命d人书——是了解的时候了——向为了爱真理而受难的人致敬——路人与农人——乡村之歌——父与子的谈话——与一个旅人的谈话

(5)、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托尔斯泰于1902年至1906年间每年均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和平奖提名,而他从未获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争议之一。

(6)、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

(7)、一个人越骄傲,那些把他作为蠢人看待并利用他的人就越多,这些利用他的人想法是对的,因为他们用最明显的手段去欺骗他,而他却视而不见。骄傲无疑就是愚蠢。

(8)、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9)、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10)、一八九七年 艺术论(何为艺术?)——为要求将诺贝尔奖金赠与杜霍博尔人事致瑞典某日报主笔书——我的五十余年有意识的生活

(11)、托尔斯泰的艺术是博大精深的。首先,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500以上)。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于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然而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在于刻画微观世界。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他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他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他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他还善于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他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他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象《战争与和平》就七易其稿,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晚年,他的艺术有显著的变化。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洗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12)、一八九二年 拯救饥民论——困难中的人(论文两篇)——拯救饥民报告书——论理智与宗教(致罗森男爵书)——论卡尔马书——“Franoise”(引莫泊桑语)

(13)、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14)、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15)、一八八五年 通俗传说(两兄弟与黄金;比老人更乖的幼女;敌人抵抗而上帝坚持;三隐士;基督之诱惑;基督之痛苦;伊利亚特;一个饿鬼;忏悔的罪人;上帝之子;一幅最后之晚餐的画;蠢货伊万的故事)——通俗故事(二老人;烛;爱之所在即神之所在;无从熄灭的火焰)——十二使徒之教诲——苏格拉底——彼得传——面包师彼得

(16)、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17)、如果眼前的教训打着我们并不特别喜欢的幌子,我们通常不情愿汲取。如果有人看起来不太起眼(口音、服饰、举止不那么对劲),我们往往极易假定他们说的话很可能也无关痛痒。

(18)、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9)、很多人的人生感到不美丽,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相信大家心中早就有答案,就是因为没有钱,没有钱的人生,真不爽。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孝敬不起爹娘。养不起娃,开不起车,泡不起姑娘。

(20)、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2、托尔斯泰的一生幸福吗

(1)、在托尔斯泰离家之前,他与妻子的决裂程度人人皆知。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又闹不和。之后,托尔斯泰的妻子曾跪下恳求托尔斯泰为她再读一遍早年时代丈夫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以找回当初的甜蜜,但是托尔斯泰当时已死了心。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2)、物体越轻、越松,占的地方越大。骄傲也是如此。

(3)、在《家庭幸福》中,托尔斯泰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相当平凡的婚姻的早年光景。中年男子谢尔盖在乡间偶遇了年轻女人玛莎;故事是以她的口吻叙述的。他是她家里的老朋友,在她的父母亡故后管理她和她妹妹的财务。渐渐地,简直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爱上了他。托尔斯泰以质朴无华的手法刻画出导致玛莎的内心世界发生巨变的每一步细微变化,使他的艺术才华得以前所未有的展现。一天晚上,她正在弹钢琴:

(4)、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5)、你看长得美,也是因为有人长得丑,有对比,才让人觉得长得美好,长得丑不好。光明和阴影,不就是如此吗?如果没有阴影,谁又知道光明的好处?那估计久了,都会厌恶光明,觉得光明很刺眼。

(6)、一九〇七年 与儿童谈道德问题——拉布吕耶尔与拉罗什福科等思想选录序——你们相爱么——戒杀——论人生的了解——与埃内斯特•格罗斯比的初次会晤——为何基督教国家特别是俄国现在处于可悲的情形

(7)、《谢尔基神父》(ОтецСергий,1873年)

(8)、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9)、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10)、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11)、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2)、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13)、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14)、一九〇〇年 出路在那里——这时代的奴性——活尸——绝对戒杀——致移民于加拿大的杜霍博尔人书——应否如此——爱国主义与政府——蜂房童话(以上皆为遗著)——“贫穷之解剖”序

(15)、《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作者欣赏父辈的热情豪迈的骑士风度,而鄙弃子辈的猥琐自私的实利观点。

(16)、他坐在我身后,我看不到他;然而–——在半明半暗的房间中,在每一个声响中,在我自己的内心中——我无处不感到了他的存在。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虽然看不到,却都在我的心里产生回响。

(17)、《复活》(Воскресение1899年出版)

(18)、一八五五年 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之塞瓦斯托波尔——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瓦斯托波尔——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尔

(19)、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20)、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3、托尔斯泰的一生简要概括100字

(1)、一八八一年 四福音书之索引与翻译——福音书缩本——人类之生存要素

(2)、帕斯捷尔纳克画作《战争与和平》,1893年

(3)、“突然间,我清晰冷静地感到过往的感觉,就像过往的时光本身,已无法挽回了——即使有可能做到–——重回旧时也会是痛苦和不适的。”

(4)、《战争与和平》讲的是拿破仑1812年入侵俄国的故事。在其中一场重要的战役中,托尔斯泰描述了一位军事指挥官如何审视战场、接收报告、派遣通讯员、吃快餐——表面上镇静自若,控制着整个俄国军队。但仔细究来,真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5)、有钱,走到哪儿,都被人围着,捧着,成为焦点,说一句话,都能成为经典,找个人帮忙,那人都跑得飞起来。你要是没有钱试试,走到哪儿,都被人嫌弃,就连服务员都会嘲笑你。

(6)、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7)、最危险和有害的口头语之一是——“大家都这样”。

(8)、读完托尔斯泰这段语录,可见我们上面分析得都太俗,但也现实。而托尔斯泰这段语录中所言更是充满了智慧。人世间的一切美,变化,魅力,真的是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在,这是多么富有哲理啊。

(9)、一八五二年 童年时代(一八五一——八二)——侵略——哥萨克(一八六二年完成)

(10)、一八七九年 我是谁(切尔特科夫藏件)——忏悔录(一八八二年增订)

(11)、基蒂变得不可思议的积极起来,一刻都不延迟。她带来了清洁、整齐和平静。她清洗了尼古拉的褥疮并试图为他怪诞的躯体减轻痛苦。然而,基蒂的仁慈并不只是积极–——她不仅是积极地改善了一个垂死之人的状态,让他能够保留一些尊严,更是拒绝将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境况的表层特征上。她看待他,似乎是穿过了他的表面性格——他的苛刻、嫉妒、坏脾气和一无是处的落魄——认为他值得拥有仁爱、体贴、清洁和舒适的环境。并非是她没有注意到那些令人气恼的特征,但那不是她关注的重点。她穿过这些特征看到了一个体面的、不走运的、不快乐的人——并就此做出相应行动。因此,仁慈在她看待他的方式中得以切实展现,一如在她的实质性努力中体现的那样。此时,爱并非感动于优秀,而是受到软弱和需要的感召。

(12)、人民时代艺术|发现艺术之美  | 追溯艺术之魂

(13)、《活尸》(1911)写一个觉醒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私冷酷和他们的合法婚姻的虚伪性。

(14)、皮埃尔饿坏了,普拉东给了他一块烤马铃薯,还捏了一撮用肮脏的破布包着的盐撒在上面:“实实在在的美味,你得这么吃。”

(15)、普拉东不仅善良。他还健壮,对人没有敌意,态度平和。尽管生活艰辛,却对一些小事情心怀感激。他善于照顾自己:能修鞋、缝纽扣。在那之前,能让皮埃尔放在眼里的一直是那些才智不凡者和由上至下改造社会的计划。他迫切需要一剂饱含耐心、朴素和接纳的良药;普拉东是那个能够帮助他的人。

(16)、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17)、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18)、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最初表现。

(20)、在想让事情回到正轨的孤注一掷的尝试中,她向丈夫倾诉了这些想法。他却建议用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已经发生的事,将它看作不可避免,甚至是良性的。旧爱已逝,是为了给别的事让路,所以没有人该受到谴责,没有人应该对这场变化有任何感伤。变化一定是很艰难的,因为对自己的渴望做出妥协(他说)并通过对渴望的追寻将其燃尽是有必要的。“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在亲自经历过生活的全部荒谬后,才能回到生活本身;别人的考证是没有裨益的。”

4、托尔斯泰的一生

(1)、物体越轻,越松,占的地方越大。骄傲也是如此。

(2)、惯于奢华对自己并无益处,因为你为自己的肉体需求越多,那么为了使这肉体吃、穿、住得更好,它所受的苦累也就越多。注意不到这个谬误的,只是那些善于用种种欺骗手段安排生活的人,他们让别人不为自己而必须为他们劳动,由此可见,对这些人,对这些富人来说,奢华己不仅是于己无益,而且也是一种败坏道德的事。

(3)、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希布宁却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4)、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5)、人类不幸的一个主要原因——归结于一种虚假的观念,即认为某些人可以用暴力改善和操纵其他人的生活。

(6)、一八九五年 主与仆——寓言三种——羞耻——致一个波兰人书——论狂妄的梦

(7)、《一个地主的早晨》(Утропомещика,1856年)

(8)、他是一个十分有容忍心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在很多事情上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各人性格特征。列夫·托尔斯泰面对着民生疾苦有着十分强烈的洞悉感,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中,也能够看出,列夫·托尔斯泰对于民众生活有着十分敏锐的触摸感,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索之后,列夫·托尔斯泰的性格中也体现出了十分激进的特点。

(9)、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10)、不去比,不去攀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你才能不受其他影响,才能感受到自己生活中的美,也是独一无二的。很多人一生总是忙着去对比,去攀比,而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一种愚蠢。

(11)、一八九六年 四福音书读法——告中国民众(未完成)——无抵抗主义论——论教会之欺诈——爱国主义与和平——致自由主义者书——与政府现存法统之关系——终局之迫近——基督教之训

(12)、一八九四年 卡尔马(佛教童话)——年轻的俄皇(遗著)——论与国家之关系——论不朽——莫泊桑著作序——致印度人书

(13)、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

(14)、十个善良的人挤在一条毡子上睡觉,也会友好相处,睡得踏实,而两个富人住十个房间,也不能和睦相处。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得到一片面包,他也会分一半给饿肚子的人。但如果一个皇帝占有了半壁江山,他不把另一半据为己有,是不会高枕无忧的。

(15)、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6)、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7)、一八八四年 我的信仰的内容(我的宗教)——邦达列夫著《农夫之胜利或劳作与懒惰》序——一个疯人的日记

(18)、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9)、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喜欢发怒,他们往往无缘无故地发怒并危害别人。大家都可以理解,为什么吝嗇的人会去欺侮别人;他想要占有财富,自己发财;损害别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恶的人损害别人,对自己却丝毫无益。这是何等的疯狂啊!(据苏格拉底)

(20)、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

5、托尔斯泰的一生150字

(1)、一八八〇年 教义神学批判——彼得一世(短篇小说中之一章)——幼女之自卫——随笔——爱之死灭——神怪故事之始端——卢梭论——沙漠中的湿地——哥萨克逃兵

(2)、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3)、坏车轮吱吱响,空稻穗立得高。坏而空的人也是如此。

(4)、一八九三年 拯救饥民报告书——灵魂得救在你自己(天国在你心中)(一八九一——九三)——基督教义与军役(前书中被检查会删去的一章)——宗教与道德——无为论——爱情之所欲——基督教精神与爱国主义——自由思想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托尔斯泰的一生幸福吗精选84句文案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