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解释和译文精选147句文案

论语全文及解释和译文精选147句文案

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

1、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

(1)、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2)、(注释)(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3)、(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4)、(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5)、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6)、③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7)、(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8)、(注释)①敬:严肃认真,如“敬业”,指对工作严肃认真。

(9)、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10)、(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11)、(注释)(1)齐:同斋。(2)明衣:斋前沐浴倔穿的浴衣。(3)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4)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1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13)、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14)、11•9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5)、(解读)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你不去做,不应该祭祀的你却去祭祀,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你是“当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来说,你是个“二百五”。

(16)、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17)、(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18)、(译文)孔于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探讨,听到正义不能去做,有了缺点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19)、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20)、1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2、论语全文及解释和译文

(1)、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2)、15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3)、(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4)、(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5)、(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注释)①燕居:闲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叫燕居。②申申如也:仪态舒展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义同“然”。③夭夭如也:和乐喜悦 的样子。

(7)、(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8)、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9)、(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10)、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11)、(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12)、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3)、(注释)(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3)摄:兼任。(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4)、(1)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

(15)、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6)、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17)、(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18)、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19)、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20)、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3、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完整版

(1)、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心绪不宁。”

(3)、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注释)①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素以谨慎多虑著称。②再:两次。

(7)、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8)、(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9)、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10)、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1)、(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12)、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3)、(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在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14)、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15)、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1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8)、(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19)、(注释)①至:这里指意念所至。②谷:古代以谷米为俸禄(类似今天的工资),所以“谷”就是指“禄”。

(20)、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及译文

(1)、(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2)、(3)参:曾参。(关于曾参名字的读音,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以前专门介绍过,此处不再解释,取cān音读。如果有同修不认同此音,也可取你认可的读音,都不影响对文义的理解。)

(3)、(注释)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4)、(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5)、(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6)、(注释)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7)、(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8)、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9)、(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10)、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11)、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12)、(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13)、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14)、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5)、(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16)、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17)、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18)、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9)、(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论语原文译文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0)、(注释)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语词,在句首起提挈作用。

5、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及翻译

(1)、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4)、(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5)、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6)、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7)、21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9)、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悲伤呢?”

(10)、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11)、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12)、9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3)、(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哀悼。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5)、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6)、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17)、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

(18)、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的畜禽,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19)、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0)、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1)、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2)、(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注释)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6)、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7)、(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装出一副愚笨的样子。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8)、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注释)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

(10)、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1)、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2)、(注释)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 垮女:诲,教诲,教导。女,同“汝”,你。 知:通“智”

(13)、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15)、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16)、”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17)、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18)、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19)、11•24子路使子羔为费(1)宰。子曰:“贼(2)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4)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5)夫佞者。”

(20)、(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1)、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2)、(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3)、(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4)、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5)、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6)、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③弑④齐君⑤,陈子文⑥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7)、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8)、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

(9)、(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0)、(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11)、21哀公问社①于宰我,宰我②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⑤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注释)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15)、(译文2)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6)、(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17)、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8)、(注释)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谥号。

(19)、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20)、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1)、②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2)、3?24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4)、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5)、(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6)、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7)、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论语全文及解释和译文精选147句文案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