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训的训字的意思精选148句文案

不足为训的训字的意思精选148句文案

不足为训的训字是什么意思

1、不足为训的训字是什么意思呢

(1)、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2)、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

(3)、医术高明的董奉却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诊所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者就栽种一棵杏树。十年过去之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成为当地一景。杏果成熟后,董奉又将杏果卖出,换来粮食周济庐山附近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达两万余人。在董奉去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董奉。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一类的话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4)、医术高明的董奉却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诊所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者就栽种一棵杏树。十年过去之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成为当地一景。杏果成熟后,董奉又将杏果卖出,换来粮食周济庐山附近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达两万余人。在董奉去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董奉。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一类的话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5)、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6)、[例句](2013浙江卷)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7)、突然想起,在《书法报》创刊二十周年的题贺作品中,有“一以贯之,不孚众望”之句。想来也是不加区分,错用了。

(8)、(         ):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9)、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10)、():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大方”是理解本词的关键。  

(11)、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场合,虽然有时也可以是第一人称的代指,但更多时候这个词倾向于“我的”,譬如,“勿废朕令”说得通,“勿废朕之令”就说不通。

(12)、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13)、(示例)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这样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

(14)、“训”在这里不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如此“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15)、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平天下”就是平定天下,是和武力联系在一起的,总和沙场联系在一起。但这是误解,“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

(16)、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

(17)、所以,这个“刊”字就兼有“写”与“删”两种意思。而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汉代扬雄《答刘歆书》中写道:“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是说,你的书是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后来,“不刊之论”还被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8)、(         ):能顺应各种遭遇,不管处在什么情况,都安然自得。

(19)、第一种,典法曰训。如《诗经·大雅》:“古训者,故旧之道,故为先王之遗典也。”

(20)、● 一是表示“衰减、消沉”,如“诗兴渐阑珊”、“意兴阑珊”,意思是说没有什么诗兴了,兴致不高了。

2、不足为训的训字的意思

(1)、上述两句话中的“不足为训”都用错了,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这个词的准确意思。“不足为训”一词出自明代胡应麟的《诗薮续编》卷其中有一句话:“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2)、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综合文献,概括“滥觞”有如下义项:①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②指小水;③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④波及、影响;⑤泛滥;过分。由此可见“滥觞”含义之多,不应局限在一个意思里使用。

(4)、(         ):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5)、“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

(6)、● 第五种,告诫曰训。如《扑满赋》:“明远鉴之退止,训劳谦之轨躅。”

(7)、():纯,纯粹。道家炼丹,炉中的火焰由红色转成青色时即为火候到家。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本词语用的对象。  

(8)、“不足为训”一词出自明代胡应麟的《诗薮续编》卷其中有一句话:“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9)、(误用)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10)、在没有对“不足为训”作解释前,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句子:第一句,“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第二句,“明明知道现在是火灾危险期,可他们却不足为训,居然在林区偷偷抽烟。”

(11)、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12)、曹操《序》:“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繁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大意就是:但是世人(对《孙子兵法》)没有作深入透彻的解说,况且该书文字繁多,在社会上流行,失去了原作的主要精神。

(13)、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人体美的空间,因而相应的词语也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相关概念也少得可怜。于是,“胴体”也就越俎代庖,登堂入室,渐渐成了“裸体”的代名词,成了女性裸体的代名词,最后,该词里居然含有了比“女性裸体”更丰富的意蕴。

(14)、(         ):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多用作贬义。  

(15)、(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删去。)  

(1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我”等词,“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譬如在《离骚》中,屈原就这样说过:“朕皇考曰伯庸。”显然这里“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17)、(释义)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言语混乱或空洞,令人摸不着头脑。

(18)、不过,这句经典名句依旧起着作用。如果要成为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的人,而不学古人“读书破万卷”的精神,恐怕是没门吧。

(19)、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变态的习惯,那就是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从秦始皇以来,这个词就和普通人无缘了。

(20)、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3、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我们来看这样一句话:“你作为高教授的学生,却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你真是忝列门墙!你让我们这些同学怎么说你好呢?”从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很通顺,但是这里的“忝列门墙”却是用错了。“忝列门墙”为谦语,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此处属误用。

(2)、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建筑物的华丽。注意本词形容的对象。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家炼丹,炉中的火焰由红色转成青色时即为火候到家。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本词语用的对象。  

(3)、(释义)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

(4)、上述这两个句子中也就是一个类似问题:把“忝列”使用在第三人称上。古时的皇帝自称“寡人”,那么能不能据此称皇帝为“寡人”呢?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谦虚了,而是在讥讽皇帝是寡德之人。

(5)、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6)、《人民日报》公布的新一批372个易读错词语

(7)、不稂不莠:稂,狼尾草。全词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不能望文生义误用作褒义。  

(8)、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9)、(释义)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10)、原本“空穴来风”的解释是事出有因,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把它解释为“事出无因”或者“没这回事”,已被普遍接受,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所以在词典中的释义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11)、〖错因分析〗关键在一“危”字,人们只知道“危”是危险的意思,根本难以想到它还有一个非常冷僻的义项——正直。两种理解,感情色彩截然相反。

(12)、许慎的《说文解字》给“训”字作了完整的解释。训,从言、从川。本意作“说教”解,意思是用嘉言教导人之意,故从言。又以“川”本作“水流贯穿”解,有疏导水流使其通畅之意,认为“训”是能教人通于义礼的“说教”.

(13)、易读错字词正误对照307例(央视内部学习版)

(14)、三是表示“残、将尽”,如“春意阑珊”,意思指春天渐去渐远。

(15)、“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坊记》。其中有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注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

(16)、(示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17)、刮目相看:《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吴国大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读书,学问大进,取得令人惊奇的成绩。鲁肃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说明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18)、“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为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关于这个成语,也有历史渊源。

(19)、(示例)他才思敏捷,看到约稿邀请,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20)、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

4、不足为训的出处

(1)、“登堂入室”原指登上厅堂、步入内室。后来人们比喻为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终至高深境界。“登堂入室”作为一个谓语词组,其主语应当是人,而不应该是物。另外,把“登堂入室”当作很具体的一种动作,理解为“从大厅进入内室”的用法也是欠妥的。

(2)、鞭辟人里:里,里头;辟,透彻。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使用时要注意语境,不要随便滥用。如:“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很全面,可谓鞭辟入里。”这一句就因误用成语犯了前后不一致的毛病。  

(3)、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严格有限。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4)、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严格地说,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5)、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的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6)、(         ):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7)、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8)、(错解)(作品或言论因内容错误、反动,思想不健康等原因)不能刊登和发表的议论。

(9)、(正解)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10)、汉语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词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讲究“得体”.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11)、“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地区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12)、如果留意的话,在书籍、报刊或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用错“凯旋”一词的情况。比如,2006年5月12日,体总网上就有中国残奥管理中心发布的题为“第四届国际残奥会中国举重代表团凯旋而归”的报道。《体坛周报》上也刊登过题为“郭跃抱着奖杯不撒手凯旋而归刘国梁一醉方休”的新闻。

(13)、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塞”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仅仅是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论老的少的,赶时髦般地抢着用,开口闭口就是一个“哇塞”.

(14)、●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15)、(误用)不能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心里安稳”。

(16)、如果了解了“训”的各种含义,“不足为训”这个词就好理解了。

(17)、“训”在这里不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如此“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18)、(释义)褒义词,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19)、(释义)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20)、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作出了如此的解释:“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了皇宫之中,一去不回头。

5、不足为训的训是什么意思?

(1)、四是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表达的意思是字迹凌乱。

(2)、“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3)、在听人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突然听到他说:“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勤思好学、不耻下问。因为没有老师的指点,很多问题我们很难理解。”猛一听没什么,可一想问题就出来了。

(4)、()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5)、[例句]已上了21年春晚的蔡明透露,今年春晚准备了四个小品,只有《想跳就跳》勉强过关,其余三个则差强人意,被直接毙掉。

(6)、(         ):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7)、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8)、(示例)中国人往往给人留下怀恋故土、安土重迁的印象。

(9)、第三种,道物状貌,说事义理之文曰训。如《史记集解·序》:“具列异同,兼述训解。”

(10)、(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11)、五是指“困窘、艰难”,如“近况阑珊”,意思指现在的情况不好,处境困难。从这些解释来看:“阑珊”没有一种义项可以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

(12)、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人勤劳。(褒义词)  

(13)、杏林、杏坛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却差别很大。杏林、杏坛虽然都与杏子有关,但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14)、():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所管的事情。

(15)、但是,至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启蒙也好,训蒙也罢并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还是一个人格的引导和塑造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训字的深入理解,来有所认识。

(16)、(示例)他的成绩超过我们许多,我们真是望尘莫及了。

(1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18)、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贬义词)  

(19)、“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地区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20)、[例句]他平时不注重作文训练,经常应付了事,不仅书写潦草,而且文不加点,而且常写出一些不刊之论,让老师极为头疼。

(1)、“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2)、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成语,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竟又该有多少书呢?

(3)、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4)、还有一些人,看到别人不说这个词,就嘲笑人家“土得掉渣儿”、“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实在是不应该。更让人觉得不好意思的是,一些女孩子在大街上打招呼也会大呼小叫地用“哇塞”,真让人觉得难为情。

(5)、其实,在古代“痴”和“呆”是对小孩的爱称,

(6)、(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多次断绝。形容读书勤奋。  

(7)、 “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但自从秦始皇以来,“唯我独尊”的统治者下令使得这个词从此和普通人无缘。但“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还是不同于“我”、“余”等代词,其意思更接近于“我的”。

(8)、古人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来记言述事,刻写有误需要修改时,就使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叫做“刊”。“刊”的本意,也就是用刀消除。《说文解字》说:“刊,多也。”既然多了,自然就要消除。

(9)、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俸禄和职位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是类似于贪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可称得上廉洁。因此,古时候的“君子”宁肯让自己能力超过俸禄,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职位。后来,“人浮于食”变成了“人浮于事”,含义也有了一些改变。但不管意义怎么变化,古人的“人浮于食”的做法应当提倡。

(10)、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11)、(示例)为了让公司的业绩有质的变化,经理决定将旧制度彻底改弦更张。

(12)、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也就是把这种天象变化当作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

(13)、“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扩张,“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14)、(示例)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

(15)、事实上,这个成语含义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按照成语来源来讲,这个成语应当解释为事情有一定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词词义也随之有了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把它解释为“事出无因”或者“没这回事”,已经与原来的词义完全相反。但是因为这种解释已经被普遍接受,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所以最后在词典中的释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16)、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17)、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18)、(正解)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贪多务得,兼收并蓄,没有选择。

(19)、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20)、“登堂入室”原指登上厅堂,步入内室。后来人们比喻为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终至高深境界。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用了这个词:“乘其爱看之时,急觅传奇之有情节、小说之无破绽者,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师也。”

(1)、“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回事。正确的解释是,“刊”当“删削”或“修改”讲。

(2)、关于“胴体”一词的本意,现在看到的所有的词典都没有标出“女性裸体”的义项。《辞源》中的解释为“屠体,家畜屠宰后的躯干部分”。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在解释“胴体”时有“指人的躯体”的义项,但是第一义项却是“躯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下的部分”。如此看来,“胴体”虽然有时也可以指“人的躯体”,但和“女性的裸体”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语义关系的。而且,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用“胴体”来形容女性身体,也明显带有一定的侮辱意味。然而很多时候,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弄清该词的基本意思,却在乐此不疲地用着这个词来形容女性的身体。

(3)、鹿死谁手:鹿,原比喻政权,后亦比喻争逐的对象。鹿死谁手原指谁获得政权,后泛指谁获得胜利。  

(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5)、曾经见到过一篇题为《“汉钞”收藏炙手可热》的新闻,里面有句话是这样的:“湖北省钱币博物馆内展示了大量湖北地方的货币,尤以‘汉钞’最具代表性,如今它是炙手可热的收藏品。”这句话中,“炙手可热”是明显用错了。

(6)、(正解)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7)、● 第一种,典法曰训。如《诗经·大雅》:“古训者,故旧之道,故为先王之遗典也。”

(8)、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9)、“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10)、一个人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既然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别人,又何谈“不耻下问”呢?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11)、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面无同甘共苦之义。 

(12)、(         ):形容食物鲜美,吃得很满意。(注意形容的对象)  

(13)、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如:“他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注意不能将这里的“训”理解为“教训”.

(14)、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15)、第三种,道物状貌。说事义理之文曰训。如《史记集解·序》:“具列异同,兼述训解。”

(16)、韦编三绝: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多次断绝。形容读书勤奋。  

(17)、(         ):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18)、(         ):鸩,一种毒酒。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计后果。使用时注意这是个贬义词。

(19)、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删去。)  

(20)、(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1)、():因:依靠。指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2)、“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为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关于这个成语,也有历史渊源。

(3)、(释义)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出人意料,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严格有限。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5)、(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6)、第六种,训练,是指养成其善良习性,锻炼其体魄、智能,使之品性端方、技艺精专。另外,“训”字还作“顺”、“驯”的通假字。

(7)、见异思迁:一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8)、():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不足为训的训字的意思精选148句文案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