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忏悔文精选126句文案

真诚忏悔文精选126句文案

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诚心忏悔的语句

(1)、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2)、(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

(3)、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与智光,普照世间(世间智),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十)。

(4)、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5)、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6)、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7)、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8)、2所谓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9)、愿意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吃亏多了,总有厚报;爱占便宜的人,定是占不了便宜,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不必计一时回赠,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莫要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播种;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善报。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人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你的工作就是你的修行道场,无论什么职业,都需把修行融入到工作。手戴佛珠,打坐吃素,如果习气依旧,怨愤不减,心态仍浮,那是根本没有修行。你的心灵就是净土,要经常扫除烦怨,别让杂念缠绕。不要总看别人不顺眼,别人也未必看你顺眼。不要总想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心态。

(10)、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11)、静见玄关启,歆然初心会。夙尚一何微,今得信可大。

(12)、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3)、答:「文」就是「字」;「名」是指名词或是名称,可能是二个字、三个字;「句」就更多字了,也就是句子。我们看定义︰『文即是字』就是指单字,它是名句所依止,所以若「名」、若「句」都是以「文」作基础,建立起来的。就是把很多的「文」累积起来,就叫作「名」、就叫作「句」。总说:「文」它是单字,「名」能够诠释诸法的自性,诠释诸法的差别叫「句」,而名、句都是依止文字而安立的。

(14)、●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15)、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6)、3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著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

(17)、大乘百法明门论14:让你的功德随着修行不断增长,关键是能够谦虚把头低下来

(18)、知道尊重别人是一种境界;愿意宽容别人是一种胸怀;能够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乐于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善于反向学习是一种智慧;欺骗自己的人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打败自己的人强化了自己的能力;批评自己的人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孤立自己的人教导了自己的独立;伤害自己的人磨练了自己的心志。

(19)、 在《华严经▪十忍品》里,普贤为菩萨摩诃萨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于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20)、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2、真诚忏悔文

(1)、殷勤琢雪雕冰语,忏悔嘲风弄月愆。林壑烟霞容有分,庙堂钟鼎得无缘。

(2)、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看见别人的过失和不足呢,不是我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是我们自己的心胸太狭隘了,容不下别人的错误或过失,也是自己眼拙,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3)、2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占察善恶业报经》

(4)、2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5)、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

(6)、当然,清净法的生起也有次第,什么次第呢?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灭则老病死灭。所以你用「我空观、法空观」把根本无明─我执、法执给破坏掉了,第一个关键─无明破坏,后面的次第就通通破坏了,行也破坏了、识也不再受生了,也就没有老病死了。总之,染、净法的生起,各有次第,是不能够混乱的。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8)、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9)、泪在不争气的汹涌着,不要误会,这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缅怀那段曾经相知相携的曾经,那份与我失之交臂的感情。

(10)、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11)、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句子大全http://Www.1juzI.coM/,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2)、2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般涅盘经》

(13)、3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鬼力惑人,非有真实。(想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14)、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5)、2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16)、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17)、出处:《偈颂三十首》原文: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能转语成经,本心非傍样。

(18)、2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来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19)、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20)、一份感情就这样流逝了。()当我再次看到你的笑容,虽然不是为我绽放的,但我却感觉到了一种温暖,可惜的是,那不是为我绽放的。

3、忏悔成佛

(1)、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2)、※云何识自心?如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无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你的微笑也是佛性作用,行住坐卧不离汝性,忧悲苦恼不离汝性,乃至慈悲喜舍亦不离汝性,珍重!※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即心即佛,若离于心,更别无佛。

(3)、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4)、「无想报」,是属于色界第四禅─无想天的果报。前面「无想定」跟「灭尽定」,一个是外道人士、一个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都是以人的果报体而入此定的。而「无想报」不是人的果报,它是修得「天」的果报,我们看解释:

(5)、音声忍。菩萨对佛所说一切教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

(6)、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

(7)、3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占察善恶业报经》

(8)、心量宜宽阔,不疑不贪执。守住这颗心,凡事向上看。

(9)、慈悲心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再修空性。修了空性以后,对世间上一切的东西都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证悟空性能做到这样。在没有执着、没有分别的基础上,自然地生起慈悲心,这才是空性和慈悲无二无别。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证悟空性了。在证悟空性的基础上,在没有自私、没有执着、没有分别的状态下去双修的话,对利益众生、弘扬佛法都有帮助。但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人,心相续中还充满了贪嗔痴,如果去搞所谓的“双修”,这是非常非常不好的一件事。密宗里面,慈悲和空性是无二无别的,双修是代表这个涵义,不是代表男女关系的意思,大家要理解正确。

(10)、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11)、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12)、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3)、3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大佛顶首楞严经》

(14)、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15)、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是另一个你自己。相反,你喜欢深爱的事物,常给你制造痛苦带来烦恼,它们是你的影子,让你老是也抓不住。是故,保持一个好心态去面对才是真理。

(16)、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1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经经典名句关于爱情的佛经里关于爱情的名句没有,有也不是你想要的那种。

(18)、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19)、佛语有云:万法唯心。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20)、安能咎往事,且欲去沉痗。吾师得真如,寄在人寰内。

4、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有哪些

(1)、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经》

(3)、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4)、1佛语有云:九九归终成正果。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5)、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6)、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7)、《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行菩萨道是这样的:“于诸病苦,为做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乏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面对痛苦的人,“应病予药”、“应机施教”;面对迷路的人,为他指示正道,在漆黑的夜晚,给别人信心。别人身处贫乏,给人欢喜。

(8)、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9)、上人何来亦潇洒,才打乡谈便能解。观光上国及期还,听讲长干前月罢。

(10)、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11)、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12)、或者也有些人做生意不顺利,失败了,觉得很痛苦,就想要离开这个世界。这时候也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只是暂时遇到困难而想离开这个世界。除此以外,他们对轮回还是很有贪心的,没有想过要从轮回里面脱离出来。比如说,很顺利的时候,赚到很多钱、感情甜蜜、家庭和睦,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你还想不想脱离轮回?那个时候很多人根本想不到了。所以,我们现在不用说慈悲心、菩提心,连出离心都还没有,那还怎么去双修呢?肯定是不行的。

(13)、七者请佛住世  释迦灭后,弥勒未生,曷能请佛住世?当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盘,若人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净念相继,则佛常映现心中。如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14)、如果说前面所着重探讨的是判定破戒与否的一个标准--有无离贪之心与方便善巧,那么下面即将展开论述的则是另一个判断指南与旨归--是否远离了执著。脱离不了执著的守持戒律,其戒行又焉得究竟清净。考察男女之间的所谓淫行时,也必须参照此条标准。

(15)、3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除佛方便说。--《妙法莲花经》

(16)、生活就是禅,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平凡去走出一条人生的轨迹,动也是好,静也是好,宠辱不惊。拿也好,放也好,去留无意。纷繁的喧闹中,活出一份内心的宁静、沉淀,或者是一份安详,让命运在平和中运转。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此安好。

(17)、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8)、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9)、佛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0)、3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大乘起信论》

5、诚心忏悔需要念什么经

(1)、3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说四十二章经》

(2)、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3)、3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识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4)、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5)、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6)、佛教说千年修来同一饭,万年修来同船渡,你能一起吃一顿饭,在一个家庭里面一起过活,都不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多生累世积累起来的一种因缘。要成为夫妻、父子、母子这中间的因缘要修多少世呢?所以佛教有句话叫惜缘,要珍惜我们自己的因缘。惜缘从哪里开始?惜缘就是善待彼此开始。

(7)、3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8)、(1)普贤表所信如来藏。故《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发心故。如善财始见,即发大心。’

(9)、20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大乘起信论》

(10)、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11)、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明心了了,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心宽了,路就宽了。趁岁月安好,种上一片福田,趁阳光温暖,播撒福报的种子,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知足者得乐,惜福者得福。

(12)、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13)、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14)、2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心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文殊说般若经》

(15)、普贤菩萨,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菩萨是具足无量行愿、普现于一切佛刹的大乘圣者,与文殊菩萨为释迦牟尼佛之胁士。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如果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普贤菩萨以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16)、「数」─「数量」是依止诸法的多或者是少,『相仍相待』─「相仍」就是前后的继承累积,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等于一直加上去,前后相加叫「相仍」。「相待」,就是互相对待,甲比乙大,但是乙跟丙比起来,又比丙大;比如你考九十分,但是你跟考九十五分的人比,就比较差了;相对于一个八十五分的人,你就比较高了,所以这种高低也是没有绝对的,看你跟谁比,你要往上比的话,你是最差;往下比,全世界你最好,都是相对待而假立出来的结果。

(17)、3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财法长者。……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软不粗。……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优婆塞戒经》

(18)、但改过者,第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19)、2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萨座,心无所著。--《大方广佛华经》

(20)、原文:昔我来吴今五年,青山目断东南天。越音未改吴音熟,每见乡僧一惘然。上人何来亦潇洒,才打乡谈便能解。观光上国及期还,听讲长干前月罢。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石桥花飞香杳蔼,莲池蛙静雨黄昏。梦中金鼓声初歇,却舣扁舟欲归越。碧草遥怜茂苑春,苍苔不扫蛾眉雪。竹间旧房萝薜侵,箧书芸消生白蟫。人情怀土无古今,悒悒终为庄舄吟。我亦因之思禹穴,负儋未息愁难任。陆沉乡井亦何事,白鸥有盟宜重寻。清镜阁前湖水深,曾为先人照苦心。丈夫出处自努力,赠言愧比双南金。

(1)、有人说《地藏经》是一部孝经。整部《地藏经》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十三品,虽然字数较多,可是文字十分浅显易懂,很多地方为我们开示了生活中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和因果报应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得大家破迷开悟,对往昔所造种种诸恶业进行深刻忏悔,并诚心发愿后不再造。

(2)、首先按照冤亲债主表文的格式,对冤亲债主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其次要对冤亲债主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最后有需要强调和补充的进行强调补充。

(3)、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4)、而一份爱情,却不能甘于平淡,它终会在平淡中走向殆失并渐渐消亡。感情就会给自己留下创伤,为何还要让自己走这条不明智的道路呢?寂夜里的忏悔,让我的心情顿失颜色。

(5)、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6)、3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地狱名号品第五)--《地藏菩萨本愿经》

(7)、如化忍  菩萨观世出世间法,一切如化。观世间染法如化者: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观出世间净法化者: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众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碍,辩才所说故;菩萨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菩萨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8)、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9)、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0)、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勉修贵及早,狃捷不知退。

(11)、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妙法莲花经》

(12)、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13)、易醒晨昏易醉人,幻觉今生误今生。十四阙《祸国》

(14)、——《楞严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15)、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16)、说到淫戒,其实在密宗的所有宗派之中,从未开许过任何一个修行人在未了达贪欲本质的前提下去搞所谓的双身修法。不过与上举十不善业的道理一样,如果一个修行人已达到了很高的修证境界,此时他便可以方便法摄受双身修法。不仅密乘中有如此开许,声闻乘中同样对此作过相同的解释。如果一个修行者已断除了自相续中的烦恼,他也可依方便法在显现上暂时“破戒”。《律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案:

(17)、三者广修供养   广指所供之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供养。供养之物有财供养与法供养。财供养:有内财与外财。内财,如《法华经》说: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外财,指金钱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随缘能施,尽心供养。即一香一花,亦称理成就。如偈说:‘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法供养:以如来正法,开示众生,转迷启悟。如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是为法供养。吾人广修供养,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如法供养。可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普贤菩萨称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

(18)、3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即此从缘法非真,

(19)、 所谓「势速」是说诸法迁流、剎那流动,永远不停住;这样的流动状态,安立作「势速」。其实这就是一种「行苦」─身心的流动,不是我们能够作主的,你修禅定想让色心停下来,顶多把粗的前六识停下来,第第八的行相不能停下来;唯有修「无我观」,不要执着它的存在,才能转化成解脱。

(20)、2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佛性论》

(1)、有一天,日薄西山,天色向晚,昙翼的草庵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位妙龄少女,身披彩服,容貌娇丽,臂弯处挎着一个竹篮,里面放着一头小猪,鲜白可爱,另有两颗大蒜斜放篮中,青葱碧绿。情景交融,更衬托出那位少女的美丽。

(2)、2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六祖坛经》

(3)、20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大乘起信论》

(4)、密宗修行者并不一定各个都得修学双身大法,密法的万千法门中,有很多种都与双身修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谋而合。而且密宗中能真正实修双运法的人非常少,故而密宗历来都不是最强调此种修法。假双身修法之修行路径在密法中被称之为方便道,除此之外的万千法门则可大致归纳为解脱道。在条条大道中,最稳妥的便是解脱道,这才是从古至今的大成就者们所共称的最胜解脱方便法门,已有无数密宗行者依此而获得成就。当一个人的贪心强烈且又难以认清贪欲的本性时,最保险的修行法门便是依止解脱道,否则就很有可能出偏差。对凡夫而言,连自私自利的心性都难以克服,再假双身修法之名而随顺自己的贪欲,如此修行,离解脱的目的地又何其遥远!

(5)、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6)、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真诚忏悔文精选126句文案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