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本全注全译精选121句文案

论语全本全注全译精选121句文案

论语全书的内容和译文

1、论语全书

(1)、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浮夸,二者配合适中,才算是大雅君子!”

(2)、(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5)、字词解释: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

(6)、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不定,仁德的人不会忧心忡忡,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不前。”

(8)、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9)、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1-109篇合辑

(10)、▶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修订版)

(11)、《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12)、(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论语原文译文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3)、全书内容详实,阐释深入,特色鲜明,对于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也具有一定影响。

(14)、(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5)、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16)、(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17)、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18)、作者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详细介绍了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发展史,既包括对儒、道、墨、法、阴阳等各家的思想精髓、代表人物和重要典籍的分析,也包括对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思想家的主要理论的介绍,还包括对佛教、道教思想的阐释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论述,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19)、《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0)、2(国学经典)《论语》 学而篇第一(9-16章)

2、论语全本全注全译

(1)、▶新书介绍丨《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出版啦!

(2)、(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3)、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

(4)、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

(5)、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德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6)、(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本章有几个奠定全书基调的核心词,也是儒家思想的关键词。

(8)、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不知道思考联系,就会迷惑不解,迷信书本,进而迷失自己;反之,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认真学习,就会陷入凭空冥想和孤立封闭的状态。只有坚持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才能达到举一反闻一知触类旁通、温故知新的境界。

(9)、译文:孔子:“把看到听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勤求学问,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10)、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1)、(译文)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12)、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13)、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5)、3(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第二 (1-12章)

(16)、译文:孔子说:“君子襟怀坦白,小人则经常愁眉不展。”

(17)、21(好文分享)读完这五句话,你会明白很多

(18)、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9)、(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20)、20(好文分享)最高级的修养,是不动声色的善良

3、论语全书的内容和译文及注释

(1)、全书内容丰富,但对待文化的态度一以贯之,即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作者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组成部分加以褒扬,对其不足之处也予以客观分析。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其一是“人物美”。张自福与一般人的爱好不一样,他尤其喜欢子路。孔子认为,弟子之中,最近道且仁者,唯有颜回;他之爱颜回,绝对不亚于父之爱子。因此,颜回卒后,“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而且他悲痛不已地说:“天丧予!天丧予!”我认为,司马迁则特别喜欢子贡,在写孔子众弟子的传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所写子贡的文字占了整个篇幅的二分之一。李泽厚也特别喜欢子贡。张自福则特别喜欢子路。为什么喜欢?当然要说出个究竟。在本书里,张自福有理有据地写出了他特别喜欢子路的原因。其实,我也喜欢子路,他的勇敢、直率、真诚、义气、忠诚、信实,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人格,都明显地烙印上“这一个”的特点。当然,他也有缺点,可他不让人讨厌,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可爱,因为那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血有肉的人。

(8)、(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9)、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0)、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12)、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

(13)、(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14)、(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15)、 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1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9)、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0)、(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论语全书和翻译

(1)、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3)、译文:孔子说:“讲漂亮话,假装正经,很少是品德完善

(4)、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一点心思也不用,是没有出息的!即使做点下棋一类的游戏,也比闲着毫不用心

(5)、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有缺点而不听取他的意见。”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了凡四训》第一篇 至 第四篇 合集(全书完)

(8)、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9)、29(好文分享)致新年:幸福安康,百病不侵

(10)、飞鸟相与还。Thebirdsflyfromandbacktotheirnestsearlyandlate.

(11)、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3)、①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论语》中记载孔子弟子时一般称字,只对曾参和有若全部尊称为子,据此有很多人认为《论语》一书是曾参和有若的弟子记录而成的。

(1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5)、(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16)、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17)、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8)、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19)、(注释)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

(20)、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开开心心,虽富裕却又爱好礼仪的人。”

5、《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1)、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3)、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4)、译文:孔子说:“不断学习和复习,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吗!

(5)、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8)、《论语》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

(9)、(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10)、(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12)、译文:孔子一行到卫国去,冉有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真兴旺啊!”冉有接着问道:“人口兴旺了,该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以后,还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13)、12(好文分享)哪有什么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

(14)、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15)、既然书名曰“论语之美”,作者就要对此做个交代,于是就有了《序言》之后的《感悟论语之美》一文。张自福认为,论语当有“五美”,即思想美、人物美、语言美、故事美、歧义美。受篇幅限制,我从此“五美”之中撷其“两美”而略谈之。

(16)、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17)、字词解释:川:河、河流,逝:流逝,斯:这,舍:舍弃。

(18)、译文:孔子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不仅听他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19)、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为乐的人。”

(20)、(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1)、▶翻译研究丨我国第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是如何诞生的

(2)、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3)、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就乘坐小筏子漂往海外,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但这是不可取的呀!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6)、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7)、(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8)、17(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九(17-31章)

(9)、什么是“仁”呢?“前言”指出:“仁”含有爱、仁心、善意、宽厚、慷慨、良知等意思。纲举目张,指明了《论语》的重点,就帮英文读者把握了方向,理解全书的要领。

(10)、(注释)(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11)、(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13)、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14)、18(好文分享)和明白人说话,和踏实人做事,和厚道人谈情

(15)、山气日夕佳,Themountainaurahoverethfairmornandeve,

(16)、35(国学经典)《论语》尧曰篇第二十(1-3章)

(17)、19(国学经典)《论语》乡d篇第十(15-27章)20(国学经典)《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13章)

(18)、(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19)、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20)、《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论语全本全注全译精选121句文案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