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甲寅论德行是什么意思精选79句文案

不与甲寅论德行是什么意思精选79句文案

德行是什么意思

1、德行是什么意思

(1)、德行: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2)、“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也许没有天天抓捕罪犯、破获要案这么重大,但用心解决群众的疑难小事,同样是人民警察良好的素质风范的体现。(开头)

(3)、仲雄说:“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身体,骨瘦如柴。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担扰,而应该为王戎担忧。”梁王和赵王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赋税钱几百万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有人指责他说:“为什么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破费有馀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

(4)、(69)王阳明:《传习录》,见《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页。

(5)、“善知法义”,是指菩萨能够以无碍智慧,善解一切诸法要义;“能广宣说”,指菩萨能以甚深智慧和无碍辩才,广为众生宣扬微妙佛法;“处众无畏”,指菩萨为大众说法,随问随答,无所畏惧;“无断辩才”,指菩萨以无碍辩才,所讲说微妙之法,经历多劫,仍传扬不断;“巧方便说”,指菩萨能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因缘讲说一切妙法,令众生都能通解。“法随法行”,菩萨说法能够令一切众生如法而行,无所违逆,并广修各种殊胜之行;“威仪具足”,指菩萨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悉皆具足,无有缺犯;“勇猛精进”,指菩萨能发勇猛心,精进修学一切善法,教化众生,从不退转;“身心无倦”,指菩萨能够整肃身心,广修诸种殊胜善行,以慈悲心教化众生,不知懈怠;“成就忍力”,指菩萨修一切忍辱之行,最终成就无生法忍之力。

(6)、引证解释:王鲁彦《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7)、而“德行是灵魂的力量”教师层面的具体解读则体现在我校校本教材《优秀教师守则》:

(8)、而“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学生层面的具体解读则体现在我校校本教材《优秀孩子守则》中:①孝敬父母(苦不苦,想想自己的父母;累不累,父母为你心操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罔极之恩,寸草春晖。孝敬——理解与报答。)②尊敬老师(为学莫重于尊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尊敬——热爱与信任。)③充满阳光(阳光思维——乐观、自信、进取;阳光心态——知足、感恩、豁达;阳光性格——热情、坚毅、正直;阳光个性——张扬、绽放、闪光。)④善于检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文明;检查自己的学习——是否进步;检查自己的良心——是否对得起。)⑤懂得感恩(感恩——学会做人的支点。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不给老师添乱、不让父母担忧;只有懂得感恩,才能百折不挠、在逆境中寻求希望。)

(9)、(魅力是个性与人格的融合,它独特而深刻。张扬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格相互印证、彼此交融,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魅力也是一种精神,一种特色。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孩子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孩子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10)、学校围绕中华美德把对“德行”的理解通过通俗易懂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形式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不谋而合。

(11)、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的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们太对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对不起我们啊!

(12)、也说高风峻节。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坚贞的节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

(13)、综观中国诠释思想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子诠释旨在立德弘道而不拘泥于文字含义的深刻烙印。在儒家思想史上几个里程碑式的大家的诠释思想,皆与孔子一脉相承。孟子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此处之“志”,意指作者、作品之大旨。所有对文字的解释,惟有“逆(迎合)志”、不“以辞害志”,方为得之。朱熹虽特别重视文字训诂、以求经文原义,但其立足点仍是德行,批评秦汉以来的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义,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朱熹解易,为的是“就占筮上发明诲人底道理”(65);他主张解经不拘泥于文字,“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66);认为“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以力行终之。”正因如此,朱熹认定“传道之任”在曾子。

(14)、德才兼备 (dé cái jiān bèi)

(15)、因“易简”而“易知”、“易从”,乃是作为法则的易简之功用;然因“易知”而“同心者多”,因“易从”而“协力者众”,乃至“四国顺之”,其根本的动力和依据却是来自于作为典范的“德行”。是故孔子云:“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系辞上》)以此观之,“德行”不仅因其见诸践履而能建功立业,而且还具有一种教化功能,同心协力者众多,主要得益于德行的教化之功。德行这种不言之教,在孔子看来,尤胜于言教。(62)所以孔子授业,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与文学四科,将德行排在了首位。(63)

(16)、《周礼》指出了三种“德”,即至德、敏德和孝德。据朱熹,“至德”就是“诚意正心,端本澄源”;“敏德”为“强志力行”;“孝德”是指“尊祖爱亲,不忘其所由生”。(11)此三德之定位与功用为:“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周礼·地官》)在朱熹看来,此三德相须为用,不可偏废:“盖不知至德,则所谓敏德者散漫无统。……不务敏德,而一于至,又无以广业,而有空虚之弊。不知敏德,则孝德者仅为匹夫之行,而不足以通于神明;然不务孝德,而一于敏,则又无以立本,而有悖德之累。”(12)而《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孔子以“德”解之,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亓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13)因孔子主张读《周易》应观其中“德”之义理,所以说“后其祝卜”。但是欲知“德义”,仍须从卜筮入手,此乃因为《周易》是文王被囚于羑里的“讳而避咎”之作,不得已将其“仁”、“志”隐于卜筮之中。(14)正如《周易》所示,易有圣人之道,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物。(参见《系辞上》)朱熹解《周易》颇有心得,尝说:“易以卜筮用,道理便在里面。”“说卦中说许多卜筮,今人说易却要扫去卜筮,如何理会得易!”(15)此即“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所要告诉我们的:理解《周易》,要先明卜筮,由卜筮而知象数,由象数而达德义。若停留于卜筮,则为“巫”,止步于数,则是“史”。只有进至义理的层面,方知圣人之道。一切义理的探索均以“德”为核心而展开,“德”乃是研习《周易》之旨归。

(17)、在这里,实践、德性、逻各斯、实践智慧与善成为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属于实践哲学的研究领域。伽达默尔认为,亚里士多德阐发的实践哲学与专家自诩为中性的专业知识(dasangeblichneutraleFachwissen)不同,“实践哲学恰恰以此为前提,即,我们总是通过规范表象(dienormativenVorstellungen)——我们生长于其中,并且将其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秩序之基础——已事先被塑造成型。但这绝不意味着,这些规范性的观点是固定不变与无可批判的。社会的生活便存在于对迄今有效的东西持续改造(Umbildung)之过程中。”(41)

(18)、“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就学生而言,是基于学校思想引领、教师师德引领层面上对这一内涵的深刻理解,学校在思想价值引领新下形成的格局、教师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自我践行中形成的人格修为,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那是是生命对生命的一种灌溉、精神对精神的一种濡染,使学生在学校德行的文化氛围中和教师言传身教时,能够以强大的力量去影响和塑造出学生自身品格、品行、品位。

(19)、(76)在汤一介先生的推动下,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主持的“中国解释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立项)已经组织专家展开了这一研究,以三个子课题的形式分别梳理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诠释学史。

(20)、要知道孔子这个人,旋乾转坤,把那一个意义转成这个意义,整个中华民族就以德性为标准,不以地位为标准!中华民族之所以长寿,永久流传,而且每一次不管文化多么衰败,必定可以复兴,而且不一定靠在位者。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不就是这个事吗?

2、不与甲寅论德行是什么意思

(1)、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2)、所以“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

(3)、细察中、西——此处仅以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为比照对象(46)——的“德行”思想,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两者不同的理论风格。孔子删订、诠释六经,其思想自然也是依随经文而发;至于《论语》,乃是由辑录孔子与其弟子的问答而成。此亦决定了孔子之说从未以一种理论体系的方式出现,它散见于各处,并因其言简意赅,需要读者悉心体悟方能领会。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具有一种知识论的性质,是对“善”、“德性”与“德行”的系统阐发,正如我们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大伦理学》等书中所看到的。它们以条分缕析、细致缜密的论证方式,对重要的概念进行界说,继之以义理分析,辅之以例证,甚或制订使人一目了然的概念表如此等等。毋庸讳言,以今人的眼光视之,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探究之风格是可取的;若要建立一种新的诠释学形态,我们需要亚里士多德式的论证方式,追求理论本身的明晰性、严密性、合逻辑性。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行理论之分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孔子简约的德行概念,确实很有裨益。

(4)、我们注意到,在亚里士多德界定“arete”时,赋予了它更为宽泛的意义。他说,“德行(Tugend)取决于它本有的事务”。(28)任何事物,只要它发挥了不同凡响的功用,就可称为有德行。比如说,赛马的速度、役马的负重,对于马而言就是有德行的。在雅典奥林匹亚运动会上的各类运动员,能获得出色的成绩也被理所当然地视为有德行。但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更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伦理秩序,因此他们聚焦于那种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德行(伦理德行),正如我们在《国家篇》、《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看到,在那里详加论述的是生活于城邦中的公民所称道的德行。所以亚里士多德才这样说,德行与实践智慧相关联,只有合乎实践智慧,我们所赞赏的那些品质才称得上德行。(29)

(5)、克己奉公 (kè jǐ fèng gōng)

(6)、(37)Gadamer:“ProblemederpraktischenVernunft”(实践理性问题),inGadamer,GesammelteWerke(伽达默尔著作集),J.C.B.Mohr(PaulSiebeck)Tübingen1986,Bd.S.3

(7)、(23)Vgl.Aristoteles:NikomachischeEthik(尼各马可伦理学),in:AristotelesPhilosophischeSchriften(亚里士多德哲学文集)Bd.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95,S.1

(8)、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9)、只有德行能够感动天地,不管多远的人都会被感动,进而来归顺、归附。

(10)、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界开始注意到西方诠释学。在此后的30余年,我们的诠释学研究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种进展首先体现在我们对西方诠释学的译介与研究,不过目前特别令学界关注的,却是借鉴西方诠释学来建构中国诠释学的努力。这项工作肇始于海外华裔学者,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1)和傅伟勋的“创造的解释学”(creative-hermeneutics)前者重在对诠释学的哲学探索,后者侧重于提炼诠释的方法。在国内学者中,汤一介曾“五论”“中国解释学”之构建问题。由于他们的积极推动,我国学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诠释学”不能仅限于对西方诠释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我们而言,如何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来反思中国文化传统中丰富的诠释经验,以建构现代的“中国诠释学”,是一项更为迫切的理论任务。

(11)、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路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的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12)、1,我见过一些人,德行美好,而态度自然,使人们感觉到他们身怀美德,因为他们恪尽天职,毫不勉强,一切表现,如出本能。他们决不至于长篇大论,指出自己稀世的优点,因为他们自己仿佛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13)、指功德与行法。金刚针论(大三一七一中):“是故戒行复修德业,名婆罗门;乃至首陀修于德行,成婆罗门。”

(14)、她被我问得楞了一下,然后说:「嘿!有吗?有上联吗?」

(15)、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障碍的意思;“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16)、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17)、社会上有很多为我们默默奉献的老实人,他们为人诚挚,默默付出,从不吹嘘。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而深得人心。(结尾)

(18)、(7)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增订本),湖南出版社,1987年,第481页。

(19)、国家有国格,学校也有自己的气质和品格,形成以“德行”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楚雄实验中学的气质品格,而这种品格又潜移默化地濡染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人格。而人格一旦形成,“德行”便就从字面的含义变成深刻的文化内涵,真正达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润物无声,就会对周围的人、事乃至社会环境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这样作为承载学校“叫每一堵墙都说话”、“让每一个建筑都说话”的思想内涵便从墙面、建筑超越了物质本身,拥有了精神文化内涵。而学校在德行靠自觉修养下提出“不随处放置垃圾桶”的文化内涵,也会因为全体师生的真正领会变成行为——在规定的地方就餐、在指定的地方处理垃圾、不乱扔果皮纸屑、爱护公物不乱涂乱画……这样“不随处放置垃圾桶”便有了行为载体,学校环境在全体师生的行为举止间变得更加整洁优美。这样学校其他的规章、制度、政策也便能引起全体师生共识,让讲品德、端品行在校园里蔚然成风,真正体现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校训精神文化内涵的意义——德行的实现是行为,而不是文字。

(20)、(41)Gadamer:“HermeneutikalstheoretischeundpraktischeAufgabe”(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任务的诠释学),inGadamer,GesammelteWerke(伽达默尔著作集),J.C.B.Mohr(PaulSiebeck)Tübingen1986,Bd.S.316-3

3、品行德行是什么意思

(1)、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2)、其实,父母最大的期望,无非是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再社会上有所成就。假使孩子们不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地伤心,非常地难过。为什么?因为我们在父母辛苦养育之下长大,如果不懂得真爱自己,没有报恩的心,而且品德还有瑕疵,那么这些必将使父母感到伤心难过。

(3)、五谷美味并不是最香的,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

(4)、助人为乐 (zhù rén wéi lè)

(5)、(54)郑玄:《周易郑康成注•易赞》,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

(7)、   本文的任务就是阐明“中国诠释学”何以是一种“德行诠释学”。本文将以中西诠释思想的比较研究为进路,目的有二:一是借鉴西方诠释学对于概念的精细辨析来完善我们对中国诠释传统的理论分析;二是通过对西方诠释学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之深入了解,借助于中国诠释传统的思想资源来求其解困之道。这一过程,不仅为西方诠释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由此而建立起一种以“立德”为宗旨的新型诠释学——德行诠释学。

(8)、指具足功德之行法,即修三学、六度者。仁王经卷上(大八二五上):“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9)、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10)、正所谓“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往往比较关注仕途升迁、官级大小,而对立德、立言、立行则漠不关心。殊不知,身居高位而德不配位,位在要津而无所作为,不仅会伤害公共利益、贻误发展机会,最终也会殃及自己。尤其是,相比于普通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更要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把做人的过程看作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础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看作是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

(11)、固然,《周易》的每一卦都可以基于“德”来解,但就孔子所倡言的“九德”而言,与之直接相关有九卦。《周易》以此九卦来界说“九德”:“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後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系辞下》)(16)朱熹在其《周易本义》将这一段话解释为:“履,礼也,上天下泽,定分不易,必谨乎此,然后其德有以为基而立也。谦者,自卑而尊人,又为礼者之所当执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修德以处忧患之事也,而有序焉。基所以立;柄所以持;复者,心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变而常且久;惩忿窒欲以修身;迁善改过以长善;困以自验其力;井以不变其所;然后能巽顺于理,以制事变也。”(17)看来,诸家对这一段文字的解释大同小异。耐人寻味的是,“履”何以被视为九德之首?固然,从《周易》卦序来看,在与九德相关的九卦中,“履卦”最先出现。但真正能使其成为九德之首的,当是它被定位为“德之基”。何谓“履”?据王弼:“履者,礼也”直解“履”为“礼”。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履”为“足所依也”(今人谓之“鞋”)。后延申为“践履”:“履,践也。言践履之道……”。(19)以此观之,“履”含有两义,即“礼”与“践行”。在整体上观照此两义,一言以蔽之:依循“礼”而践行。由此,“履”作为“德之基”就具有了双重的规定性:一方面表明了“礼必在践履”“礼”须经践履才能成就其“德”,将道德的规范性转化为人的德行;另一方面,要求人的践行须遵循“礼”的规范,是故“君子以非礼弗履”(《周易·大壮》),以将“礼”落于实处。此谓“践履为实,有实行,然后德可积而崇也。故曰:履,德之基也。”(21)

(12)、显然,孔子诠释思想的思维进路,既不同于史巫一脉,也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各流派。孔子的诠释理念,一言以蔽之:诠释旨在“立德”、“弘道”。(9)此一宗旨使儒家的经典诠释具有了鲜明的价值导向性之特征。

(13)、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14)、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15)、   伽达默尔在其思想形成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实践智慧”这一概念。他在1930年完成的《实践知识》(PraktischesWissen)一文中,就已在海德格尔启发下联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来解释Phronesis。该文后来收入《伽达默尔著作集》第五卷。

(16)、五种法师之说来自于《法华经法师品》,经云:“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17)、太傅谢安非常敬重褚季野,曾经称颂说:“褚季野虽然口里不说,可是心里明白是非,正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样样都有。”丹阳尹刘真长在任内,临终奄奄一息之时,听见供神佛的阁下正在击鼓、舞蹈,举行祭祀,就神色严肃地说:“不得滥行祭祀!”属员请求杀掉驾车的牛来祭神,刘真长回答说:“我早就祷告过了,不要再做烦扰人的事!”

(18)、(爱与宽容是热爱的诠释,教育的奇迹往往是由爱与宽容造就的。爱不仅意味着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敲打着你的心,更意味着用宽容之心去引导孩子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孩子暂时迷惘的灵魂。爱与宽容是孩子的智慧和个性生长的沃土。)

(19)、《弟子规》讲:“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作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20)、有源之水,寒冽不冻;有德之人,厄穷不塞。——胡宏

4、修养德行是什么意思

(1)、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官职做到凉州刺史。王浑死后,他在各州郡做官时的随从和旧部下,怀念他的恩惠,相继凑了几百万钱送给王戎做丧葬费,王戎一概不收。刘道真原来是个罚服劳役的罪犯,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来替他赎罪;不久又任用他做从事中郎。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值得称颂的事。

(2)、也说才德兼备。既有德,又有才;品德和才能都好。

(3)、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4)、5,一个人办事大圆满顺利就会有人出来诽谤他,一个人德行太高尚就容易招来别人的非议。

(5)、助人为乐(zhùrénwéilè)    

(6)、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等十德。具足此十法,则能成就众相圆满。

(7)、一个法师最好能通达经、律、论三藏教典,对世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都能熟稔了知。对于经典教义,当如法奉行,不可作无谓的诤论。法师还应当勇猛精进,求得禅悦解脱。

(8)、7,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9)、(微笑是理想和激情的流露,更是爱的散发。微笑能让冰山融化,让隔阂消除;微笑能让心灵的荒原萌发生机,让迷惘的灵魂觉醒;微笑能让孩子走出悲弱和胆怯的阴影,让孩子重新沐浴理想和激情的光辉。微笑能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孩子。)

(10)、德行: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11)、我说:「这是另外一个大家都误会的问题,我用别的篇幅再来解释,不过这句话却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上联,因为一句七个字,一句十个字,字数不一样,怎么当上联!」

(12)、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13)、(4)“Phronesis”一词在希腊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译与中译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译法。本文以“实践智慧”翻译这个词,其对应的英译为“practicalwisdom”,德文的“diepraktischeWeisheit”,其含义主要是指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阐发的“Phronesis”。

(14)、法师也是菩萨的异名,如《瑜伽师地论》和《大乘庄严经论》中有云,法师即菩萨十六种异名之一。

(15)、(2)傅伟勋在其《中国大陆讲学三周年后记》(见《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下),刘志琴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提出了“创造的解释学”。在他的《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一书中指出了创造性解释的五个步骤(见该书第51-52页)。

(16)、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17)、桃树李树不能言语,(但因它们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树下便踩出小路来。

(18)、5,一个人办事大圆满顺利就会有人出来诽谤他,一个人德行太高尚就容易招来别人的非议。

(19)、光禄大夫祖纳少年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寒,他生性最孝顺,经常亲自给母亲做饭。平北将军王义听到他的好名声,就把两个婢女送给他,并任用他做中郎。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你也就值两个婢女。”祖纳说:“百里奚又何尝比五张羊皮轻贱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简约个性网 » 不与甲寅论德行是什么意思精选79句文案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